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_中医基础理论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相辅而行的,其肇始于黄帝内经,如五味五脏,气味厚薄阴阳的不同作用,君臣佐使的配伍等。陶弘景又提出了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反、相杀之说。元素则发展了药物归经和升降浮沉的理论。中医临床治疗,以此作为指导用药的依据。(二)中医学理论的...

http://qihuangzhishu.com/44/2.htm

补泻_中药基本理论知识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早在内经已有许多论述。如在“阴阳应象大论”中有“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其实者,散而泻之。……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等论述。在“脏气法时论”中,更对五脏之苦欲,提出了用五味补泻的治疗法则。如谓“肝欲散,急食辛以散...

http://qihuangzhishu.com/263/11.htm

黄帝内经养生三层次_【中医宝典】

...舍也”等经文则神与脏腑的关系说明形体是神产生的物质基础,即“形为神之宅”。 神为形之主。灵枢·天年:“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生命存亡的角度论述了神的御形作用。“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年老五脏功能衰退则神气消亡,是...

http://zhongyibaodian.com/zs/71981.html

辽夏金元时期药物学和方剂学_中医文化中医发展_【中医宝典】

...组成部分。元素秉承内经理论,以药物的气味阴阳薄厚来阐述升降浮沉,他认为药物之所以具有升降之性,乃是由其气味厚薄参合而成,他还举出茯苓、麻黄为例说明气薄者未必尽升,味薄者未必尽降。他还精心制定出了风升生、热浮长、湿化成、燥降收、寒沉藏的...

http://zhongyibaodian.com/wenhua/b35233.html

内经气质理论_中医疾病预测_中医诊治书籍_【岐黄之术】

...内经周易气质理论的基础上作了重要的发展。把周易八卦气质和人体生理、病理相结合,应用于医学,成为了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临床实践有很大的指导价值。一、以脏象理论为基础内经气质理论以脏象理论为基础,更显示出体质对疾病...

http://qihuangzhishu.com/128/45.htm

内经中涉及饮食养生法_膳食养生_【中医宝典】

...饮食习惯有关系。如何才能解决这一难题?古老的黄帝内经中,能够很好地寻找到解决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把其中“饮食养生”内涵总结如下。 谨和五味 各种食物搭配合理 朱丹溪曰:“因纵口味,五味之过,疾病蜂起”。所以说,要“吃出健康”就应以“麻、麦、...

http://zhongyibaodian.com/yangsheng-2/a2758.html

医学基础理论的研究_中医文化中医发展_【中医宝典】

...问题的深化研究。 此后,诸医家多本着不拘泥一词一句的注释,而求古人意理所在,联系实际予以发挥的态度对待内经,建立了一系列各具特色的理论学产。重视临床实际研究,应用内经已在金元时期成为一种崇尚的医风。刘完素的素问宣明论方是这样,...

http://zhongyibaodian.com/wenhua/b35335.html

辽夏金元医学家传记_中国医学通史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书”等,其中或加入金元其他医家的著作。三、元素元素(1131?~1234?年),字洁古,金比易水(今河北易县)人,他自幼聪敏,8岁应“童子举”,27岁试“经义”进士,因犯“庙讳”而落榜,遂弃仕医。初医术不精,经深入研究内经等医学...

http://zhongyibaodian.com/zhongguoyixuetongshi/1029-14-10.html

五脏 血脉和乃得长寿 内经长寿三要素的启示(上)_【中医宝典】

...已辨,阙庭必,乃立明堂。明堂广大,蕃蔽见外,……寿中百岁。”内经中认为方面大耳,五官端正,一般是发育良好的标志;而颜面狭小,头部畸形,五官不正,往往是先天发育不良的结果。先天发育优良,是决定健康长寿的一个重要条件。 又如灵枢·天年...

http://zhongyibaodian.com/zs/77895.html

辽夏金元医学家传记_中国医学通史_中医杂集书籍_【岐黄之术】

...书”等,其中或加入金元其他医家的著作。三、元素元素(1131?~1234?年),字洁古,金比易水(今河北易县)人,他自幼聪敏,8岁应“童子举”,27岁试“经义”进士,因犯“庙讳”而落榜,遂弃仕医。初医术不精,经深入研究内经等医学...

http://qihuangzhishu.com/1029/231.htm

共找到893,887个结果,正在显示第5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