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学说_【中医宝典】

...相互关联及运动变化规律的说理工具。 祖国医学中,首先以归类的方法,说明人体各部位之间,与外在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其次是在五行归类的基础上,以五脏中心,以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说明人体各部之间在生理过程中的关系。在病理情况下,也以这种关系...

http://zhongyibaodian.com/zs/60365.html

邪在肺五脏六腑受病发咳逆上气_《针灸甲乙经》_中医针灸书籍_【岐黄之术】

...,从肺脉上至于肺气则肺寒,肺寒则内外合邪,因而客之,则肺咳。五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人与天地参,故五脏各以治时感于寒,则受病也。微则咳,甚则痛。乘秋则肺先受邪,乘春则肝先受之,乘夏则心先受之,乘至阴则脾先受之,乘冬则肾...

http://qihuangzhishu.com/661/113.htm

五行_五行_中医名词术语大全_【中医宝典】

...五脏中心,运用“相生”,“相剋”,“相乘”,“相悔”的理论来说明一些生理现象和病理变化,用以总结临床经验。基本内容:以五行的属性分别脏腑器官的特徵。如肝、筋、目属木;心、脉、舌属火;脾、肉、口属土;肺、皮毛、鼻属金;肾、骨、耳属水等。以生剋...

http://zhongyibaodian.com/TCM-Noun/wuhang-1833.html

五行_中医文化中医理论_【中医宝典】

...一“行”都具有“生我”(母)和“我生”(子)两方面的关系,把它比喻“母”与“子”的关系。在相克关系中任何一“行”,又都具有“我克”(所胜)和“克我”(所不胜)两方面的关系,称之为“所胜”与“所不胜”的关系。 五行相生之中,同时寓有相克;...

http://zhongyibaodian.com/wenhua/b35584.html

逆顺相传至困而死_《类经》_中医经论书籍_【岐黄之术】

...,传五脏而当死,(不早治,必至相传,远则三月六月,近则三日六日,五脏传遍,于法当死。所谓三六者,盖天地之气,以六节。如三阴三阳,是六气,六阴六阳,是十二月,故五脏相传之数,亦以三六尽。若三月而传遍,一气一脏也;六月而传遍,一月一脏...

http://qihuangzhishu.com/481/43.htm

五行_阴阳五行术语解释_【中医宝典】

...,方能维持事物的正常生发。例如实热内结的,因内热炽盛,损耗津液而便秘,又会火气上冲而谚语,治疗就须用承气汤苦寒泻下,才能抵御这种亢盛的热邪。 母及子:用五行说明五脏间相生的母子关系中,由于母累子而称。例如木生火,肝木为母,心火子,当...

http://zhongyibaodian.com/shuyu/a17650.html

太阳经络及膀胱论_《内经博议》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固密.故宜静.而躁则消亡.若此气稍有不精不密.则内外之皆举矣.内之为也.发寒热壅肿痿厥 痛.及结隔.亢则如霹雳风雨.外之为也.风寒袭之.伤寒中风.其在经络部位受病.则头痛项强.肩背腰膂骨节疼痛.通身发寒热.伤寒畏寒.伤风畏风.寒则...

http://zhongyibaodian.com/neijingboyi/726-9-7.html

什么是五行性理_情志养生_【中医宝典】

...观察出来(与《内经 阴阳二十五人》不同)。性理疗的实践中告诉我们恨怨恼怒烦及贪妄不平之心,是危害身心健康造成疾病和破坏人我关系的主要因素,这是属于五行性中的阴面。其阳面则纯洁善良光明之德性。(这里讲得阴阳是心性中的阴阳,不同于中医学生理、...

http://zhongyibaodian.com/yangsheng-2/a2724.html

时气诸候(凡四十三论)_《诸病源候论》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不得眠。夫诸阳在表,始受病,故可摩膏火炙,发汗而愈。四、时气三日候时气三日,少阳受病。少阳脉循于胁,上于颈耳,故得病三日,胸胁热而耳聋也。三阳经络始相传,未入于脏,故可汗而愈。五、时气四日候时气四日,太阴受病。太阴三阴之首。三日以后,...

http://zhongyibaodian.com/zhubingyuanhoulun/623-13-1.html

宜光令君宋太夫人胸腋胀痛予诊左部俱散乱无绪两尺无神予断不治_《孙文垣医案》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宜兴宋令君,山东人也,太夫人年五十余,胸腋胀痛。予时寓吴宫詹家,而绳庵安节二公,皆宋公年友,因二公而逆予。诊太夫人脉,右寸关洪滑弹指,如黄豆大,左三部散乱无绪,如解索状,两尺绝无神气。予不得其受病之源,而宋公亦不以病源告,卒然问曰∶脉...

http://zhongyibaodian.com/sunwenyuanyian/668-9-3.html

共找到401,214个结果,正在显示第5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