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补泻指在患者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作为泻法;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作为补法。 【呼吸补泻】 古代针刺手法的一种。指在患者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作为泻法;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作为补法。在针刺得气后进行捻转手法,再停针吸气为补法;加果在...
...以治病者皆宜先顾正气,后治邪气。盖攻实无难,伐虚当畏,于此节之义可见。用针用药,其道皆然。)三脉动于足大趾之间,必审其实虚。虚而泻之,是谓重虚,重虚病益甚。(三脉动者,阳明起于大趾次趾之间,自厉兑以至冲阳皆是也;厥阴起于大趾之间,自大敦以至...
...用药之忌,在乎欲速。欲速则寒热温凉行散补泻未免过当。功未获奏,害已随之。药无次序,如兵无纪律,虽有勇将,适以勇偾事。又如理丝,缓则可清其绪,急则愈坚其结矣。药有君臣佐使,味有轻重浓薄,人尽知之矣。及其用药也,令人复煎其渣,不知既经煎沸,则轻...
...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黄柏、知母),以咸泻之(泽泻),实则泻子(芍药)。欲坚,急食苦以张元素曰︰凡药之五味,随五脏所入而为补泻,亦不过因其性而调之。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辛主散,酸主收,甘主缓,苦主坚,咸主软。辛能散结润燥...
...用以坚风气散故其味酸可用以收燥气收故其味辛可用以散土者冲气无所不和.故其味甘可用以缓用药之道.总调之使平而已宗此注深得气味相反相成之性.学人察之.附李杲之说曰.药有升降浮沉.生长收藏以配四时.春升夏浮.秋收冬藏土居中化.是以味薄者升.而生气...
...唐代女医家,道士。道号见素子。太白山(今陕西太白县)人。撰《黄庭内景五脏六腑补泻图》(848年),以道教摄生研究脏腑,先述脏腑,次述修行、病源、吐纳、除疾、药治、察色寻证,月食禁忌等。另撰《黄庭内景图》、《黄庭外景图》、《补泻内景图》、《...
...用药如用兵,补泻寒热之间,安危生死之所系也,可不慎与?虽云目病非热不发,非寒不止,此言夫火之大概耳。内有阴虚、冷泪、昏眇、脱阳等症,岂可独言是火,而用寒凉也今之庸医,但见目病,不识症之虚实寒热,辨别气血,惟用寒凉治之,殊不知寒药伤胃损血,...
...余初事医,亦阅方书,未读《本经》,只知某药性寒,某药性热,某药豁痰,某药行气,某药燥湿,某药健脾,某药破血,某药补血。遇病用药,如是而已!及药不应手,嗜古而灵,始知五运六气之理。天地有五运六气,人身亦有五运六气,而百卉草木,亦莫非五运六气...
...补和泻是治疗上的两个重要原则。“补”,主要用于治疗虚证。“泻”,主要用于治疗实证。在针灸疗法中的补泻主要是通过应用不同手法以产生不同刺激强度与特点而取得的。古代应用的针法补泻种类很多,主要有“迎随补泻”、“提插补泻”、“疾徐补泻”、“...
...迎随补泻即针刺时使针尖顺着经脉循行方向进针和操作的叫做“随”。 【迎随补泻】 古代针刺手法的一种。即针刺时使针尖顺着经脉循行方向(即手三阴经从胸部至手部,手三阳经从手部至头部,足三阳经从头部至足部,足三阴经从足部至胸部)进针和操作的叫做“...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