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乌梅木瓜汤治酒食过度,中焦蕴热,烦渴枯燥,小便并多,遂成消中。兼治瘴渴。所谓瘴渴者,北人往南方瘴地,多有此疾。木瓜干 乌梅(打破不去仁) 麦 (炒) 甘草 草果(去皮,各半两)上锉散。每服四大钱,水盏半,姜五片,煎七分...
...标志着温热病发展过程中的不同病理阶段。上焦病证主要包括手太阴肺和手厥阴心包的病变。其中手太阴肺的证候多为温病的初起阶段。中焦病证主要包括手阳明大肠、足阳明胃和足太阴脾的病变。脾胃同属中焦,阳明主燥,太阴主湿,邪入阳明而从燥化,则多呈现里热燥...
...病证名。见《活法机要·吐证》。由于食气互结为积,脘腹疼痛,或先痛后吐,或先吐后痛。治宜消积导滞,用紫沉丸,或木香、槟榔等分为末调服。...
...三焦辨证是依据《内经》关于三焦所属部位的概念,在《伤寒论》六经辨证及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的基础上,将外感温热病的证候归纳为上焦病证、中焦病证、下焦病证,用以阐明三焦所属脏腑在温热病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病理变化、证候表现及其传变规律。 上焦...
...病证名。指中焦阻拒,气机不通的病证。《素问·至真要大论》:“主胜则热反上行而客于心,心痛发热,格中而呕。”...
...下焦病证 温热之邪侵袭到下焦,出现足厥阴肝,足少阴肾等病变者为下焦病证。肝肾同源,同处下焦,温热之邪劫灼下焦,常表现为肝肾阴伤的证候。 主要临床表现:身热面赤,手足心热甚于手背,或夜热早凉,口干,舌燥,神倦,脉虚大;或手足蠕动,心中憺憺...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石子荠汤治强中。多因耽嗜色欲,及快意饮食,或服丹,真气既脱,药气阴发,致烦渴引水,饮食倍常,阴器常兴,不交精出,故中焦虚热,注于下焦。三焦之中,最为难治。荠 石膏(各三两) 人参 茯神 栝蒌根 磁石( 碎) 知母 干葛...
...病证名。①伤害膈膜及内脏。《素问·诊要经终论》:“中膈者,皆为伤中,其病虽愈,不过一岁必死。”②损伤中焦脾胃之气。饮食不节,过饱过饥,或过食膏粱厚味,或嗜酒无度,均可损伤脾胃之气,导致中焦运化失职。...
...大柱史安节公,脾肺二经有痰火,中焦有湿热,流于膀胱为淋浊,溲之前作痛,小便了而不了,脉左寸短弱,关弦大,右寸关滑,两尺洪大,六部皆数。法当先清上中二焦痰火,然后提清降浊,庶日后筋骨无疼痛之患。先与萆 厘清饮加山栀、黄柏、滑石服之,淋浊减半...
...由于温病有风温、春温、暑温、湿温、秋燥、伏暑、瘟疫等不同种类。因此,它们的发病和传变规律不尽相同。如暑温初起,即可表现为中焦病证。此外,三焦病证亦可以相兼互见。如湿温初起,多上、中二焦同时发病。 在三焦辨证中,邪在上焦主要表现为手太阴肺经和...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