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脉象形成的原理_中医文化中医理论_【中医宝典】

...脉象。气虚不能固于其位,气浮于外而浮,可见浮、虚、散、芤,,濡、革等。气虚,则虚以自救,奋力鼓搏,可数,然按无力。愈虚愈数,愈数愈虚。若气虚极,失柔和象,亦可见强劲坚搏。此乃真气外泄,大虚,不可误认作实。 (二)血的...

http://zhongyibaodian.com/wenhua/b35706.html

脉象反映的生物信息_诊断基础_【中医宝典】

...带来了脉象的变化。古人认为脉象可以测知病源,判断生死,如《王符潜夫论·述赦篇》说:“凡治病者,必先知虚实,气所结,然后为方,故疾可愈,而寿可长也。”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序上严厉批评了那些不精心诊脉的医生,说他们不可能“视死别生”,...

http://zhongyibaodian.com/zhenduan/a11289.html

病理性脉象_《中医诊断学》_中医诊治书籍_【岐黄术】

...脉理】动脉是阴阳相搏,升降失和,使其气血冲动,故道随气血冲动而呈动脉。痛则阴阳不和,气血不通,惊则气血紊乱,心突跳,故亦应而突跳,故痛与惊可见动脉。(5)虚类虚脉象,有虚、细、、代、短五,脉动应指无力,故归于一类。①虚【...

http://qihuangzhishu.com/92/28.htm

脉象的鉴别_中医切诊_【中医宝典】

...说明了脉象鉴别的方法,即用近似脉象相比的类比法(还有用相反脉象对比的对举法),这是鉴别相似的好方法。现将一些相似鉴别如下: 浮与虚、芤、散:四者相类似,其位均表浅,但不同的是浮泛泛有余,重按稍减而不空,形不大不小;虚形大...

http://zhongyibaodian.com/qiezhen/a11557.html

中医脉象简介_《常见病自测》_中医诊治书籍_【岐黄术】

...祖国医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诊则是这一宝库中一颗闪亮的明珠。古代无数医学家在长期不断的实践中,形成了一整套关于摸脉搏来诊病的理论,这就是中医脉象学,并将它列为四大诊断方法之一,即切诊。通过指下脉搏的细微变化,再结合望诊、问诊、闻诊,对病人...

http://qihuangzhishu.com/133/113.htm

软弱_《疡科纲要》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 ,后人竟作濡,实非濡湿濡滞濡字。寿颐言,有 无濡者,即软尤甚者也。若更涣散不收,指下似有如无,则为散。此四者,皆脉象属于虚者。以言外疡,则未溃属实,软弱,皆非所宜。然在病势不重,疡患不巨者,偶见软弱,亦未必遽呈败象。若...

http://zhongyibaodian.com/yangkegangyao/805-5-9.html

气血变化对脉象的影响_中医文化中医理论_【中医宝典】

...来无力的缓、迟、、弱、濡、代,小、短、涩等脉象,气虚不能固于其位,气浮于外而浮,可见浮、虚、散、芤、、濡、革等。气虚,则虚以自救,奋力鼓搏,可数,然按无力。愈虚愈数,愈数愈虚。若气虚极,失柔和象,亦可见强劲坚搏。此乃...

http://zhongyibaodian.com/wenhua/b35513.html

中医脉象芤脉_中医切诊_【中医宝典】

...表面力度。不过形容表里不一说明有中空特点的大面无力的脉象。 《内经》没有芤脉,仲景始有“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及“浮而紧,按不芤”等,可证芤脉已用于临床辨证,至于芤的形,在《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证并治第十一》说:“肺死脏,浮虚,按...

http://zhongyibaodian.com/qiezhen/a11636.html

常用脉象的辨别方法_【中医宝典】

...进行辨别和分析的多种方法。并且,这些方法很实用,既简便又准确。因此,应该将这些方法再充实到现在的诊脉方法。 1、辨别和分析反映位的脉象 反映位的脉象分四类:一是浮,二是不浮不沉,三是沉,四是伏脉。其辨别方法是,首先确定将寸口部位“...

http://zhongyibaodian.com/zs/38795.html

中医脉象伏脉_中医切诊_【中医宝典】

...脉脉形的是《难经》,在“十八难”上说:“人病有沉滞久移聚可切脉而知耶?……右手沉伏……伏者行筋下也。……”按此段经文,举右胁有积气脉象变化例,前面说沉伏,后又单解释伏脉脉形,“伏者行筋下也”。实则是概括沉与伏而言,不可以辞害意。...

http://zhongyibaodian.com/qiezhen/a11628.html

共找到556,210个结果,正在显示第5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