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水二钟,煎服。《汤头歌诀》大羌活汤即九味,己独知连白术暨。(即九味羌活汤加防己、知母、独活、黄连、生地、川芎、知母各一两,余药各三钱,每服五钱。)散热培阴表里和,伤寒两感瘥堪慰。(两感伤寒,一曰太阳与少阴俱病,二曰阳明与太阴俱病,三曰...
...□ 曹洪欣 中国中医科学院 中医学对疫病的认识与防治已有几千年历史,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疫病又称作瘟疫,按五行可分为五类,《素问·刺法论》有“五疫之至,皆相染易”的论述。根据疫病的发生发展和病邪特点,疫病主要有温疫和寒疫之分。 历史上...
...毛发焦竖.多嗔不悦.其候颇似于疳.今叙方于后.虎骨丹治 病.虎头骨(涂酥炙黄一两) 鬼臼(一两) 草龙胆(去芦一两) 鬼箭(取羽一两) 琥珀(半两令研)白胶香(半两令研)上为细末.同研匀.炼蜜和丸黍米大,每服十粒.乳香汤下.无时.又方 治如前...
...取李浩或问。郭雍补亡。由汉迄今。凡论伤寒者。集而为专书。名曰伤寒会通。吴下诸医。谓其补仲景之未备。〔赵氏(景元)伤寒类例〕未见按上见于伤寒明理续论序。〔陶氏(华)伤寒全书〕国史经籍志五卷 未见〔伤寒琐言〕一卷 存自序曰。医之为道。何道也。曰...
...祛邪丸方麻黄(四两,去节,汤泡一、二沸,焙干,秤) 常山 甘草(炙) 大黄 知母(各三两)上捣,罗为末,炼蜜为丸如梧子大。每服十五丸。面东清净水吞下。(与寒而后热门中《千金》常山丸。味数同而分两不同。)...
...为虚,为寒,最为切当。其三阳经证,前论已云,不再多录。夫三阴传经热证,脉虽开明,论尤未详,重加订证。如腹满咽干,属太阴;舌干口燥,属少阴;烦满囊缩,属厥阴。此三者,俱是阳经传入阴经之热证。脉见沉实有力,急当攻里,下之。如其下后利不止,身疼痛...
...证据,对疾病本质作出的诊断和据此提出的治疗原则与方法。 (二)辨证论治的主要内容 1.“证”的概念与范畴 对“辨证论治”研究和争论的核心问题集中于“证”的概念与范畴。对“证”的概念尽管见仁见智、众说纷纭,但是概括起来可归为两说:一是认为“证...
...《温疫论》(公元 1642 年)明.吴有性(又可)着。二卷。阐述瘟疫系戾气从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间, 其传变有九,辨证治疗和伤寒不同。 自叙 上卷 原病 温疫初起 传变不常 急证急攻 表里分传 热邪散漫 内壅不汗 下后脉浮...
...,又能解利两感伤寒,天行瘟疫,山岚瘴气及不时感冒等证。生姜(切片,五两) 川附子(炮切片、童便浸,再加姜汁炒干,五两)共为末。每服四钱,水一盏,煎七分和渣服。若治中风不语,半身不遂,去附子用川乌去黑皮,制法与附子同。 目录 《扁鹊心书》姜附...
...两感与夹阴异.两感为表里俱受寒邪.夹阴为外感寒邪内伤寒冷.故两感多用辛凉.夹阴必用温热.至两感用辛凉不瘳.夹阴投温热无效.均入死法也.甲申仲冬西水关一王姓男子.年二十余.患前症.头目疼痛.发热如焚.口渴燥闷.胸腹满胀.脉浮紧沉.按亦实....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