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又称膜抑制剂。有膜稳定作用,能阻滞钠通道。抑制0相去极化速率,并延缓复极过程。又根据其作用特点分为三组。Ⅰa组对0相去极化与复极过程抑制均强。Ⅰb组对0相去极化及复极的抑制作用均弱;Ⅰc组明显抑制0相去极化,对复极的...
...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的第四届国际络病大会今日在南京召开。作为大会的主要议题,中华医学会心理生理和起搏分会发布了我国中医药领域的重大进展,以络病理论为指导研发的抗心律失常创新药物参松养心胶囊循证医学研究全面完成,其抗心律失常的药效作用理想。...
...,本品500微克组为52%~57%,而索他洛尔组和安慰剂组分别为59%和22%~32%。 与胺碘酮相比,本品在心房颤动或扑动病人中的转复疗效较好。由于Ⅰ类抗心律失常药物转复作用较弱,因此,本品对于冠脉疾病患者的作用尤为突出。 ■不良反应 ...
...频率。 超过一半icds植入病人同时需要接受抗治疗,第一作者、多伦多圣麦克尔医院的多利安(pauldorian)在美国心脏协会2004科学会议上指出,现有的抗心律失常药有显著副作用,都没得到fda的批准。 在shield研究中,来自9个国家...
...肥厚型心肌病、预激综合征并房颤、房扑和Kent束有效不应期<220ms者忌用。 查询更多 心律失常 信息 ...
...房速、房扑和房颤。②终止和预防室上性心动过速(包括预激综合征所伴发的室上速及房扑、房颤)。③频发室性早搏、非持续性或持续性室速。然后,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奎尼丁的副作用较多见,而且由于新的有效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不断出现,使奎尼丁的应用范围已逐渐...
...(路透社医学新闻)据最新一期《美国医学会杂志》上发表的双室和VVI可植入除颤器(DAVID)试验的结果显示,与单一心室支持起搏治疗相比,在部分接受植入式复律除颤器(ICDs)的病人中应用双室起搏可能导致更高的死亡率和心衰住院率。 ...
...目前临床应用的抗心律失常药分类是根据药物主要电生理作用而区分的(表22-8)。第Ⅰ类钠通道阻滞剂,也称膜抑制剂,有局麻作用,对心肌细胞膜电位。相有直接抑制作用,此外有抗胆碱能作用,通过植物神经间接影响传导系统,减慢传导;对动作电位时间,4...
...AF和AFL的药物[1 ] 。1 药理作用 伊布利特具有延长复极的作用 ,属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动物实验结果表明可延长家兔心室肌有效不应期 ,延长豚鼠游离心室肌的动作电位时限和QT间期[2 ] 。人体试验表明 ,当伊布利特剂量为 0 0 3...
...诱因并及时纠正:在明确心律失常性质的同时,应通过病史、体检及其他有关实验室资料的分析,了解发生心律失常的病因及诱因。心律失常为心脏病的常见症状,但也可由于一些心外因素所引起,如感染、洋地黄等药物中毒、过多应用儿茶酚胺药物、低钾血症、代谢性...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