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指麻疹发热而口渴。《麻证新书》:“麻证原是火邪,心火内亢,肺焦胃枯,津液干涸,发热之时,未有不渴,不可以冷水与饮,只宜绿豆或芝麻或陈炒米煎汤饮之。”如麻疹初起口渴、热重者,多挟温热,治宜凉透,用银翘散加天花粉。如疹出始烦渴者,为...
...病证名。又名夹疹痢。《麻疹集成》:“麻疹作痢,毒在肠胃,在初热未出时见之,宜疏托为君,佐以行滞;若因食积加以消食行滞;正没、没后见之,宜解毒、凉血、行气。”症见麻疹患者腹痛下痢,或赤或白,与赤白相兼。由热毒未解移于大肠所致。治宜清热解毒,...
...作者:吴砚丞 朝代:清 年份:公元1853年 吴序 正文 原始论 疹脉 辨症 初热 疹治合时 见形论治 收没论治 分论麻疹始终杂症 发热 身冷 咳嗽 气喘 气促 呕吐 吐下蛔虫 烦渴 谵妄 发搐 饮食 目疾 鼻症 口舌牙喉病 论汗 腹痛 ...
...肌肉和四末,麻毒入于气分,正气与毒邪抗争,驱邪外泄,皮疹透发于全身,并达于四末,疹点出齐,此为见形期。疹透之后,毒随疹泄,麻疹逐渐收没,热去津伤,进入收没期。这是麻疹顺证的病机演变规律。麻疹以外透为顺,内传为逆。若正虚不能托邪外出,或因邪...
...疹宣发表透为先,最忌寒凉毒内含,已出清利无余热,没后伤阴养血痊。[注]凡麻疹出贵透彻,宜先用表发,便毒尽达于肌表,若过用寒凉,冰伏毒热,则必不能出透,多致毒气内攻,喘闷而毙,至若已出透者,又当用清利之品,便内无余热,以免疹后诸证,且麻疹属...
...也。故凡诊得阴脉者,印当识为阴证而速救元神,宜用伤寒温补托法,参酌治之。若执以麻疹为阳毒而概用清寒,则必不免矣。疹证(五)疹虽非痘之比,然亦由胎毒蕴于脾肺,故发于皮毛肌肉之间,但一时传染,大小相似,则未有不由天行疠气而发者。此其源虽内发,而...
...肌肉和四末,麻毒入于气分,正气与毒邪抗争,驱邪外泄,皮疹透发于全身,并达于四末,疹点出齐,此为见形期。疹透之后,毒随疹泄,麻疹逐渐收没,热去津伤,进入收没期。这是麻疹顺证的病机演变规律。麻疹以外透为顺,内传为逆。若正虚不能托邪外出,或因邪...
...麻疹证治例按麻疹出自六腑,先动阳分,而后归于阴经,故标属阴,而本属阳。其发热必大,与血分煎熬,故血多虚耗,首尾当滋阴补血为主,不可一毫动气,当从缓治,所以人参、白术、半夏燥悍之剂,升阳升动,阳气上冲,皆不可用也。又必内多实热,故四物汤加...
...欲出麻疹身微热,表里无邪毒气松,若兼风寒食滞热,隐伏不出变丛生,宣毒发表为主剂,随证加味莫乱从。[注]麻疹一证,非热不出,故欲出时,身先热也,表里无邪者,热必和缓,毒气松动,则易出而易透,若兼风寒食热诸证,其热必壮盛,毒气郁闭,则难出而难...
...作者:吴砚丞 朝代:清 年份:公元1853年 吴序 正文 原始论 疹脉 辨症 初热 疹治合时 见形论治 收没论治 分论麻疹始终杂症 发热 身冷 咳嗽 气喘 气促 呕吐 吐下蛔虫 烦渴 谵妄 发搐 饮食 目疾 鼻症 口舌牙喉病 论汗 腹痛 ...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