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学阴阳_中医文化中医理论_【中医宝典】

...古代预测术基础大都是阴阳五行,要弄清阴阳性质,就必须从易经源头找起,这样才能准确真实地把它本源性变化机理揭示出来,然后才能进行合理运用,要想研易、太极图自然是最佳途径,周易大传有:“易有太极是生两仪”辞,二者联系,由此可见。...

http://zhongyibaodian.com/wenhua/b35614.html

阴阳_阴阳_中医名词术语大全_【中医宝典】

...外热,阴盛则内寒。」等等。诊断方面:对病症属性归类总纲,把阳证与阴证作为总的鑑别要领。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治疗方面:确定泻其有余,补其不足,调整阴阳相对平衡原则。如《素问、至真要大论》:「寒者热,...

http://zhongyibaodian.com/TCM-Noun/yinyang-2026.html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_【中医宝典】

...阴阳,既能概括整个病情,又能用于一个症状分析。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察色按脉,先别阴阳。”,还说“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张仲景将伤寒病分为阴证、阳证,以三阴、三阳为总纲。明代医家张景岳也强调,“凡诊脉施治,必先审阴阳,乃为...

http://zhongyibaodian.com/zs/60480.html

阴阳特点_【中医宝典】

...中医学中的阴阳学说原自中国古代人民自然观,古时人民从生活,观察到各种对立自然现象,如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男女、上下等,并归纳出“阴阳概念,故黄帝内经中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认为:“阴阳者,天地道也。” 阴阳学说认为,...

http://zhongyibaodian.com/zs/60457.html

中医与阴阳_中医文化中医理论_【中医宝典】

...老子》提出“万物负阴而抱阳”,认为任何事物都存在阴与阳矛盾,且处在统一体。《易传》提出“一阴一阳谓道”原则,认为阴阳相互交替作用是宇宙根本规律,把阴阳上升为最高哲学范畴。汉代以后,阴阳学说经历了曲折发展过程。明清之际王夫之集...

http://zhongyibaodian.com/wenhua/b35726.html

三才与阴阳大道守恒_中医文化中医理论_【中医宝典】

...中的阴阳认定。僻如光自天来,则天为阳,地为阴,此处天地在一太极体,与其他不相干。其它如山阳,山之阴,川阳,川阴同。而在山川太极体,山近日,川远日,山又为阳,川又为阴。与山或川本身自我阴阳太极体不相干。黄河川为地面河,高于平地...

http://zhongyibaodian.com/wenhua/b35533.html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_中医理论_【中医宝典】

...大、洪、滑属阳,沉、小、细、涩为阴。所以,《素问 ·脉要精微论》说:“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有纪,从阴阳始。” 2.概括疾病证候 在疾病诊察过程,对症状和体征阴阳属性划分,大体可以概括其疾病基本属性。如果从疾病部位、性质等辨其...

http://zhongyibaodian.com/zhongyililun/a10967.html

阴阳相互关系_中医文化中医理论_【中医宝典】

... 上半夜—阴渐消,阳渐长—阴中之阳 ◎再看一年中阴阳变化: 春分——阴阳各半,昼夜均而寒暑平; 夏至——阳之至极,阴气始至,日行南至; 秋分——阴阳各半,昼夜均而寒暑平; 冬至——阴极而阳始至,日南至,渐长至。 冬至─→春分:阴渐消,...

http://zhongyibaodian.com/wenhua/b35626.html

阴阳范畴与矛盾关系_中医理论_【中医宝典】

...和谐,即统一。如《淮南子 ·汜论训》说:“天地气,莫大于和。和者,阴阳调,日夜分,而生物……生与成,必得和精。”认为阴阳和而万物生,“和”是宇宙万物产生根本法则。成中英在《论中西哲学精神》中将其概括为“和谐化辩证法”和“冲突辩证法”...

http://zhongyibaodian.com/zhongyililun/a10963.html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译文

...黄帝道:阴阳是宇宙间一般规律,是一切事物纲纪,万物变化起源,生长毁灭根本,有很大道理在乎其中。凡医治疾病,必须求得病情变化根本,而道理也不外乎阴阳二字。拿自然界变化来比喻,清阳气聚于上,而成为天,浊阴之气积于下,而成为地。阴是...

http://wenxue360.com/guji-fanyi/786.html

共找到1,074,353个结果,正在显示第4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