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四缝小儿厌食_【中医宝典】

...肝常有余,脾常不足。肝火过旺,则易克伐脾土,脾胃为后天之本,脾失健运,胃失受纳而致病。四缝是手三阴经所过之处,与三焦、命门、肝和小肠有内在联系,针刺具有解热除烦、调整三焦、理脾生精之功。现代研究证明,刺四缝能促进胃蛋白酶活动,增强...

http://zhongyibaodian.com/zs/75583.html

手阳明大肠经_《重楼玉钥》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迎香.凡二十.今取七.商阳(一名绝阳) 在手食指内侧.去爪甲角如韭叶.手阳明所出为井.刺一分.留一呼.灸三壮.主治胸中气满喘咳.口干颐肿.齿痛目盲.乾坤生意云.此为十井穴.凡国中风跌倒卒暴沉昏.牙关紧闭.咽喉肿痛.药水不下.急以三棱针刺此...

http://zhongyibaodian.com/zhonglouyuyao/866-5-32.html

针刺内关穴房颤_医案心得_【中医宝典】

...。”又云:“手心主之别,名曰内关,去腕二寸,出于两筋之间……心系实则心痛,虚则为头强,取之两筋间也。”在选上,《针灸甲乙经》记载:“实者心暴痛,虚者烦心,心惕惕不能动,失智,内关主之。”因此,针刺内关穴治疗心脏病历史悠久。 近年来,通过...

http://zhongyibaodian.com/yianxinde/70996.html

足三里_《针灸学》_中医针灸书籍_【岐黄之术】

...作用,为保健要。(3)参考资料:1、据报道,针刺健康人和胃病患者的足三里和手三里,观察发现胃弛缓时针刺使收缩加强,胃紧张时变为弛缓,并可解除幽门痉挛。2、据报道,针刺单纯性消化不良和中毒性消化不良患儿的足三里、合谷、三阴交,可使原来低下的胃...

http://qihuangzhishu.com/93/81.htm

小儿遗尿的针刺疗法_幼儿期保健_【中医宝典】

...1.2寸。手法采用平补平泻,以针感达到前阴部为度。每次间隔5~10分钟加强一次针感,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两组中,关元和中极隔日交替使用。在针刺的同时,佐以西医疗法,治愈率可达90%以上。 中医学认为,小儿夜间尿床本在大脑,...

http://zhongyibaodian.com/yuer/a5881.html

手阳明大肠经_《重楼玉钥》_中医五官书籍_【岐黄之术】

...迎香.凡二十.今取七.商阳(一名绝阳) 在手食指内侧.去爪甲角如韭叶.手阳明所出为井.刺一分.留一呼.灸三壮.主治胸中气满喘咳.口干颐肿.齿痛目盲.乾坤生意云.此为十井穴.凡国中风跌倒卒暴沉昏.牙关紧闭.咽喉肿痛.药水不下.急以三棱针刺此...

http://qihuangzhishu.com/866/152.htm

敲击手三里颈背不酸痛_骨症偏方秘方_【中医宝典】

...手三里位于肘弯曲成直角,在肘横纹尽头两指宽处。敲击方法:左手握空心拳敲击右手臂的手三里,不要用力过大。每次敲击100下左右,敲击中可有意识地做深呼吸。 长期伏案工作或者经常打电脑、驾车的人,长期保持一个姿势不动,颈、肩、背以及肘、腕部容易...

http://zhongyibaodian.com/pianfang-mifang/a12570.html

针刺保健_《中医养生学》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新陈代谢自然会健旺,以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阴平阳秘,精神乃”,就是这个道理。现代研究证明,针刺某些强壮穴位,可以提高机体新陈代谢能力和抗病能力。如:针刺正常人的“足三里”,白血细胞总数明显增加,吞噬功能加强。同时,还可以引起硫氢基酶系...

http://zhongyibaodian.com/zhongxiyiyangshengxue135/152-15-2.html

腮腺炎病毒研究有新发现_五官口腔科腮腺炎_【中医宝典】

...瑞典斯德哥尔摩胡丁厄教学医院的一个研究小组发现,人类即使在小时候得过腮腺炎或注射了腮腺炎疫苗,也不能保证终身具有了对这种疾病的免疫功能。 这个研究小组负责人克拉斯·厄维尔副教授介绍说,这主要是因为腮腺炎病毒类型多种多样,得过腮腺炎或注射了...

http://zhongyibaodian.com/wuguan-2/b12038.html

敲击手三里,防治颈椎病_针灸推拿偏方_【中医宝典】民间中药偏方

...手三里穴位位于肘弯曲成直角,在肘横纹尽头两指宽处。敲击方法:左手握空心拳敲击右手臂的手三里,不要用力过大。共敲击108下,每敲6下,作一次呼吸,一至三下为吸气,四至六下为呼气,以此类推。然后换右手敲击左臂手三里。(《解放日报》倪养荣)...

http://zhongyaofangji.com/pianfang/7197.html

共找到179,536个结果,正在显示第4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