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病不出乎虚实两端,万方不越乎补泻二法。顾治实之法,犹易知易行,姑置弗论。惟是治虚之法,自古难之。世运日衰,元气日薄,虚病日众,方书日繁,而治法日误,何欤?良由误于因病似虚,因虚致病之分耳,请得论之。所谓因病似虚者,其人本无他恙,或感六淫...
...指“五邪”致病所出现的脉象,古代用以说明五脏间的病理变化,今较少应用。例如:肝脉应弦细而长,若肝病出现浮濇而短的脉象,是肺乘肝,为贼邪脉,表示病情险恶;若肝病出现洪大而散的脉象,是心乘肝,为实邪脉,病可治;若肝病出现沉濇而滑的脉象,是肾乘...
...不是什么疏忽,也不足为怪,实际上,言湿言热,燥在其中矣”。那么,燥邪的实质是什么呢? 阴竭而燥 风夹温热而燥生 叶天士《温热论》:“在表初用辛凉轻剂,挟风则加入薄荷、牛蒡之属,挟湿加芦根、滑石之流。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
...邪正盛衰,是指在疾病过程中,机体的抗病能力与致病邪气之间相互斗争所发生的盛衰变化。 邪气侵犯人体后,人体的正气即与其相互斗争,一方面是致病邪气对机体的正气产生损害作用,另一方面是人体正气对致病邪气产生相应的对抗,并消除其不良损伤的作用。邪...
...而加甚,乃发为中风、伤暑、中痰、伤寒、中湿之五邪。五邪之来,又当有别,盖从前来者为实邪,从后来者为虚邪,从所不胜来者为贼邪,从所胜来者为微邪,自病为正邪。如心火,因肝木之邪所致,火生于木是从后来。火中有木,木能克土,无土则水至而致火,故曰虚...
...万病不出乎虚实两端,万方不越乎补泻二法。顾治实之法,犹易知易行,姑置弗论。惟是治虚之法,自古难之。世运日衰,元气日薄,虚病日众,方书日繁,而治法日误,何欤?良由误于因病似虚,因虚致病之分耳,请得论之。所谓因病似虚者,其人本无他恙,或感六淫...
...说有失偏颇,曹文所谓“非时失位即为邪”,仅是作为致病因素——邪气来源之一,在中医学的发展过程中,关于人的治病因素——邪气的分类认识已逐步深化。比如明代大家吴有性根据当时疫病流行及其诊治实践所作的《温疫论》,就不同意王叔和所谓“非时之气”可以...
...不同的病因,可惜仍未跳出“伏邪”发病的思路限制。中医是从证候来推求病因、探讨病机,从而认识致病因素对机体的损伤。伏气温病的特点是感而不即发,既然不即发,即无症可辨,如何能判断出感受何种邪气?当然更谈不上何时感邪了!其不合理处显而易见。或以为伏...
...的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热(火)等五种病理变化,属病机学范畴。内生五邪的临床表现虽与风、寒、湿、燥、火等六淫致病特点及其病理反应相似,但为区别于六淫之外风、外寒、外湿、外燥、外火(热),故冠以“内”字,称为“内生五邪”。内生五邪的...
...□ 冯文才 广东省潮州市中医医院 ●“浊”作为《内经》的基本概念,是与清相对而言。浊气与水精都是水谷化生的精微物质;当脏腑功能失司、运化无权则致浊气壅滞而成为浊邪,而水气不运则为内生湿邪,与致病外邪的清湿有别。因此,深刻认识清、浊的内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