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脏五味补泻_【本草纲目在线阅读】

...,致津液,通气;酸能收缓敛散;甘能缓急调中;苦能燥湿坚软;咸能软坚;淡能利窍。李时珍曰︰甘缓、酸收、苦燥、辛散、咸软、淡渗,五味之本性,一定而不变者也;其或补或泻,则因五脏四时而迭相施用者也。温、凉、寒、热,之本性也;其于五脏补泻,亦迭...

http://wenxue360.com/bcgm/archives/2724.html

五味_《中药基本理论知识》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辛五味”,还以五味配合,共同标明每种药物的药性特征,从而为五味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经后世历代医家的补充,逐步完善了中药的五味理论。药性的五味,是指药物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味道,因而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有些药物还具有淡味或...

http://qihuangzhishu.com/263/8.htm

性)_方药_中医名词术语大全_【中医宝典】

...治因大汗而阳气衰竭、四肢寒冷等;草果是温,即是微热,能治胸腹冷痛和发冷较重的疟疾。寒和凉药,热药和温,只是程度上的差别。此外还有平性,性质此较平和,但实际上也偏寒偏热的不同,如白茯苓甘平而偏温,猪苓甘平而偏凉。所以仍称为,而不...

http://zhongyibaodian.com/TCM-Noun/siqi_sixing-642.html

攻邪气 食养正气_养生文化_【中医宝典】

...:指药物或饮食物所具有的寒、热、温、凉等种性质。如果寒、热、温、凉都表现不明显,就叫做气平。平,即平和之意。许多食物,尤其是谷物类食物,大多是气平的。 一、食物与药物均五味 :指药物或饮食物所具有的寒、热、温、凉等种性质...

http://zhongyibaodian.com/yangsheng-2/a5208.html

五脏五味补泻_序例_《本草纲目》完整版_本草纲目在线阅读

...润燥,致津液,通气;酸能收缓敛散;甘能缓急调中;苦能燥湿坚软;咸能软坚;淡能利窍。李时珍曰︰甘缓、酸收、苦燥、辛散、咸软、淡渗,五味之本性,一定而不变者也;其或补或泻,则因五脏四时而迭相施用者也。温、凉、寒、热,之本性也;其于五脏补泻,...

http://zhongyibaodian.com/BCGM/wuzangwuweibuxie.html

中药五味研究_中药研究_【中医宝典】

...中药五味的现代研究中药五味是指药物具有辛、酸、甘、苦、咸五种不同的味道。主要是根据人们用味觉器官辨别出来的,但也的药味是依据中药功能和药效确定的。如酸味包括了酸碱性完全对立的两类,呈酸性的物质为有机酸等,而呈碱性的物质主要是靴质。将...

http://zhongyibaodian.com/zhongyao/b31461.html

性)_《中医名词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治因大汗而阳气衰竭、四肢寒冷等;草果是温,即是微热,能治胸腹冷痛和发冷较重的疟疾。寒和凉药,热药和温,只是程度上的差别。此外还有平性,性质此较平和,但实际上也偏寒偏热的不同,如白茯苓甘平而偏温,猪苓甘平而偏凉。所以仍称为,而不...

http://qihuangzhishu.com/109/1590.htm

内伤肺痈肺痿上_《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虚寒,故用麻黄泄实,石膏清燥以治中上。姜辛五味温寒水以治中下。桂枝芍药升降木气,甘草补中气也。脉浮表邪,故用调和荣卫之法,心下有水者,心下必水声。用姜辛五味之咳,喉中必作痒,痰必清而夹水。泽泻汤人参 三钱 甘草 三钱 生姜 五钱 半夏 ...

http://zhongyibaodian.com/yuanyundongdeguzhongyixue/1101-19-6.html

中药五味疗病法_药物养生_【中医宝典】

...中药五味,即辛、甘、酸、苦、咸,它们是中药基本的药性。 中药五味,即辛、甘、酸、苦、咸,它们是中药基本的药性。那么,这五种不同的味什么作用呢? 辛味:此类辛温芳香,含各种挥发油。如解表药麻黄、薄荷等具有促进发汗、改善微循环、抗炎...

http://zhongyibaodian.com/yangsheng-2/a5414.html

五味_《本草求真》_中医本草书籍_【岐黄之术】

...(蔓草)敛肺归肾涩精固五味(专入肺肾)。味虽有五。(皮甘。肉酸。核中苦辛。皆咸。)而酸咸俱多。其性亦温。故书载能敛。益气生津。补虚明目。强阴涩精。止呕除泻。宁嗽定喘。除烦止渴。消肿解酒。收耗散之。瞳子散大。为保肺滋肾要。(成无己曰...

http://qihuangzhishu.com/619/103.htm

共找到500,203个结果,正在显示第4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