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脉法对后世的影响_中医切诊_【中医宝典】

...诊寸口分别说的具体方法,但在内经中明显地可以看出对寸口脉的重视,如人迎脉口的诊法、尺寸诊法、色脉尺诊法等等,再向前一步就是独诊寸口法了。历史证明内经之后不久难经、仲景就提出并使用了独诊寸口法,到王叔和脉经独诊寸口法就完成了。...

http://zhongyibaodian.com/qiezhen/a11488.html

诊法论_侣山堂类辩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夫诊脉察色, 于诸经。西晋王叔和,因伤寒论金匮要略,编辑脉经十卷,内虽采用经语,其中不无杜撰,且多七表八里之蛇足,图画七奇八怪之形状,疑惑后学,反多岐路之悲。五代高阳生,假叔和名,撰脉诀二卷,然亦有所长。在...

http://zhongyibaodian.com/lvshantangleibian/803-5-18.html

难经难经脉法的几个有关问题_中医切诊_【中医宝典】

...……”八十一难当指此书。难经的注家最早的是三国时吴太医令吕广,西晋时王叔和脉经引用了难经中有关脉学的绝大部分资料。但值得注意的是,脉经难经的各个部分没有提到引自难经脉经中投有难经这个书名,而在...

http://zhongyibaodian.com/qiezhen/a11486.html

膀胱足太阳经病证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指足太阳膀胱经经气异常所产生的一系列病证。其中又分为是动病所生病。灵枢·经脉:“膀胱足太阳之脉,……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如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屈,腘如结,踹如裂,是为踝厥。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疟,狂,癫疾,头囟顶痛,目黄...

http://qihuangzhishu.com/166/338.htm

诊法论_侣山堂类辩_中医医论书籍_【岐黄之术】

...夫诊脉察色, 于诸经。西晋王叔和,因伤寒论金匮要略,编辑脉经十卷,内虽采用经语,其中不无杜撰,且多七表八里之蛇足,图画七奇八怪之形状,疑惑后学,反多岐路之悲。五代高阳生,假叔和名,撰脉诀二卷,然亦有所长。在...

http://qihuangzhishu.com/803/21.htm

口脉分部长度_中医切诊_【中医宝典】

...上古以一肤指为四寸,王叔和必取其肤指之三寸,今之一寸九分,短长相近也。何体注公羊传云:侧手为肤,按指为寸。即其义也。……”杨康候引王叔和脉诀,实为高阳生所撰,非黄帝正经之说。杨亦未说清三部脉各占总长度之多少。又丹渡氏疏证说:“……...

http://zhongyibaodian.com/qiezhen/a11553.html

舌诊的起源发展(一)_诊断基础_【中医宝典】

...等等。 王叔和脉经无疑是以论脉为主,但在所有有关舌诊的内容中,大多数都有相应的脉象,这样客观上就起到了将脉诊舌诊有机的结合起来,为以后脉诊舌诊的结合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隋唐时期舌诊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巢元方等撰诸病源候论中,...

http://zhongyibaodian.com/zhenduan/a11302.html

胆_中医名词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六腑之一。胆主要是贮存胆汁并输出胆汁以帮助消化,它不外界直接相通,不直接参与传化水谷,和胃肠的功能有别,所以又把它列为“奇恒之腑”。由于胆内贮存由肝分泌出来的胆汁(王叔和脉经指出:「肝之余气,泄于胆,聚而成精」)此较洁净的,含有精气...

http://qihuangzhishu.com/109/93.htm

后世脉法时代的学术的背景及其影响_诊断基础_【中医宝典】

...从西晋时王叔和脉经开始,脉法就进入了后世脉法时期,一直到今日仍然是在这个时期之中。它历经两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到现代。这段时间亦正是祖国医学发展壮大,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巨大贡献的时期。 脉诊虽然并没有在医学话动中...

http://zhongyibaodian.com/zhenduan/a11279.html

阳维、阴维脉_【中医宝典】

...阳维脉 【循行】 [1]素问·刺腰痛篇:阳维之脉,脉太合下间,去地一尺所(1)。 [2]脉经王叔和说:“诊得阳维脉浮者,暂起目眩,阳盛实者,苦肩息,洒洒如寒”;“诊得阴维脉沉大而实者,苦胸中痛,肋下支满,心痛”。以上都说明,...

http://zhongyibaodian.com/zs/60331.html

共找到574,580个结果,正在显示第4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