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满,以解心腹之凝结,扁豆甘淡,能消脾胃之暑湿,降浊而升清,黄连苦寒,能入心脾清热而除烦也。{李时珍曰,有处高堂大厦而中暑者,因纳凉太过,饮冷太多,阳气为阴邪所遏,反中入内,故见头痛恶寒之证,用香薷以发越阳气,散水和脾则愈,王履曰,此非中暑...
...种》作点补校,以期有拾遗补阙之用。 1.第521页:“又方:千金翼方》卷二十,金疮第五:“火烧疮方:取新牛矢承热涂之。又方:烧桃叶、盐和煮作汤洗之。”其方与敦煌方类同,可证。桃与枞形似致误。 5.第520页:“又方:无问冷热大小,取莨菪子三...
...理论各异,治病的方式方法也各有不同,都应归属于中医的范畴。 “中医”名称的产生是近代的事。西学东渐,为和西医相区别,便有了“旧医”、“国医”、“中医”等的不同提法﹐“中医”的名称也一直沿用至今。作为中国传统医药学的典型代表,汉医药学自然有着...
...此散郁和中之剂,准绳曰,口鼻出血,皆由上盛下虚,有升无降,血随气升,法当先顺其气,气降则血归经矣,宜苏子降气汤,加人参阿胶各一钱,下养正丹,昂按方内多破气发表之药,又有半夏肉桂,血证亦当审用,养正丹金石烹炼而成,尤觉非宜。} 木香顺气汤〔调...
...〔乾欬,申先生〕治乾欬嗽。{有声无痰谓之乾欬,脾中有湿则生痰,病不由於脾,故无痰,肺中有火则欬,病本於肺,火盛津枯,故乾欬。}地黄〔四斤〕、茯苓〔十二两〕、人参〔六两〕、白蜜〔二斤〕先将地黄熬汁去渣,入蜜炼稠,再将参苓为末,和入磁罐封,火煮...
...(公元372年)、百济(公元384年)和新罗(公元422年)。由于佛典“五明”中就有“医方明”,所以僧侣本身知医药会施疗(金斗钟:《韩国医学史》,第42,36,37,41,48页,韩国探求堂,1966年版)。 据朝鲜《三国遗事》卷三“顺道...
...文,不是的确放着一种异彩吗?自己也常常去听漫谈,其实负有捧场的权利和义务的,但因为已是很久的“老朋友”了,所以也想添几句坏话在这里。其一,是有多说中国的优点的倾向,这是和我的意见相反的,不过著者那一面,也自有他的意见,所以没有法子想。还有...
...冷水,水渍皮肤中,郁渴其外出之阳,反中入内,故身热重痛,以瓜蒂搐去胸中之水,则皮中之水自行。〕本方除赤豆,加防风藜芦,名三圣散,〔子和〕本方除赤豆,加郁金韭江韭汁,鹅翎探吐,亦名三圣散,治中风风痫,痰厥头痛,本方除赤豆,加全蠍五分,吐风痰,...
...辛温体滑,性燥,行水利痰为君,痰因气滞,气顺则痰降,故以橘红利气,痰由湿生,湿去则痰消,故以茯苓渗湿为臣,中不和则痰涎聚,又以甘草和中补土为佐也。{经曰,有痰而渴,宜去半夏,代以贝母栝楼,吴鹤皋曰,渴而喜饮水者易之,渴而不能饮水者,虽渴犹宜...
...使血栓素A2(强烈的血管收缩剂和血小板凝结剂)减少;由于血液粘度下降,防止血小板聚集,减少了冠状动脉痉挛和血栓形成,对降低心血管病的发生功不可没。 中国古代医学文献对马齿苋也有许多记载,《本草纲目》给它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长命菜”。《中国药...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