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性医书。十卷。清·汪绂辑于1758年。作者集诸家医书分类编辑而成。卷一医源,共47条,阐述阴阳五行、脏腑部位功能、脉象;卷二-三分析药性180余味;卷四-十选辑方剂630余首,以张仲景、李东垣方居多。全书资料比较丰富,条理清晰。然终属...
...综合性医书。十卷。清·汪绂辑于1758年。作者集诸家医书分类编辑而成。卷一医源,共47条,阐述阴阳五行、脏腑部位功能、脉象;卷二-三分析药性180余味;卷四-十选辑方剂630余首,以张仲景、李东垣方居多。全书资料比较丰富,条理清晰。然终属...
...李东垣根据《内经》“藏气法时”理论按春升、夏浮、秋降、冬沉依次写作而成。升阳散火汤见于“暑伤胃气论”这部分内容中。也就是说,也许李东垣制方本意为通过升阳散火以纠正体内气机该浮不浮的状态。那么,体内为什么会出现气机该浮不浮呢?根据原文,我们可以...
...小柴胡汤乃仲景《伤寒论》中之一首名方,千百年间为炎黄子孙之健康贡献殊多。此方构成简洁,用药平淡无奇,颇有貌不惊人之嫌。然在《伤寒论》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之中,唯有小柴胡汤最为出奇制胜之方。无论组方之善,效验之宏,应用之广,其余诸方...
...未曾想到中药如此效捷,欣喜之情溢于言表。7剂后停药观察,一切正常。 按:笔者用此方剂量颇轻,取其升阳上达之义。用量虽为原方的5倍左右,但相对于现在中医的常用剂量,仍不失轻灵之旨。此案起于高热,正如李东垣说:“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脾胃...
...明代医家。庐陵(今江西吉安)人。以医术闻名于当地,后旅游并行医于河北、河南、江浙和广东等地,疗效卓著。喜言太素脉,着有《体仁汇编》五卷(1549年)。此书摘录王叔和、李东垣脉诀药性等书及治验方药,及同县赵铨《太素钞》之精萃等。另着有《潜溪...
...专心研究,尽力思考。同“研精竭虑”。 明·宋濂《〈葬书新注〉序》:“金华郑君彦渊,其尊吴氏不下于则章,昼夜研精殚思,正其句读,观其会通,探其旨趣。” 或谓诗不应苦思,苦思则丧其天真,殆不然。方其收视反听,~,寸心几呕,修髯尽枯,深湛守默,...
...补中益气汤,源于李东垣的《脾胃论》,以调补脾胃、升阳益气为功,临床用于治疗中气下陷诸证。近年来,笔者用此方治疗气虚发热50例,获得了满意疗效。 药物组成:黄芪15克,党参10克,白术9克,陈皮6克,升麻6克,当归10克,柴胡6克,炙甘草9...
...元末明初医家(?-1384年)。字用诚。全稽(今浙江绍兴)人。早年习儒,后业医,私淑朱丹溪之学。尝撰《医学折衷》,以《内经》为本,采摭刘完素、李东垣、朱丹溪诸家论说,参附己意。该书分中风、痿、伤风、痰等十七类,有论有按,证方俱备。后又...
...在竞争或比赛中战胜对手,获得胜利 win;score a success 以多取胜 国语辞典 獲得勝利。 新唐書.卷九十七.魏徵傳:「賊糧盡且去,我追擊之,取勝之道也。」 三國演義.第一回:「賊眾我寡,必出奇兵,方可取勝。」...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