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Ⅹ和FⅨ启动凝血过程。因子Ⅶ缺乏导致外源性凝血机制启动过程的障碍。 2.基因突变 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乏可能是由于FⅦ合成减少或缺如。将FⅦ的抗原检测和功能检查比较后发现,约20%患者有FⅦ的功能障碍。据最新的FⅦ数据库统计,FⅦ突变有...
...脱髓鞘同时存在。 2.儿童致残性遗传性感觉神经病的周围神经病理改变与成人型相同。 3.先天性痛觉缺失的基因缺陷定位于1q,靠近CMT1B型的基因位点,该基因编码神经生长因子受体蛋白。病理解剖发现,后根节小神经细胞缺失,三叉神经脊束萎缩。皮肤...
...据海外媒体报道,韩国科学家日前发表论文宣布,他们发现染色体端粒较长的线虫比普通线虫更加“长寿”。这是科学家首次找到染色体端粒长度影响动物寿命的直接实验证据,新发现对于研究人类衰老机理等将有参考价值。 端粒是指染色体两头的保护性结构,它会...
...:发现于突变大鼠。这个大鼠遗传性疾病和人类婴儿的先天性血胆红素过多(Grigler-Naziar)综合征,都是由于肝脏二磷酸尿嘧啶(VDP)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缺乏引起的。纯合子黄疸(j/j)大鼠出生后很多快就会因过多的胆红素(血胆红素过多)使...
...彭德莱综和症是造成10%遗传性耳聋的一种遗传性疾病,表现为先天性双侧神经性聋,伴甲状腺肿形成,而无甲状腺功能减退。最近发现的彭德莱综合症遗传病因为科学家一百多年的困惑作出了解释。1997年十二月,在NIN’s国家人类基因组研究机构,使用...
...彭德莱综和症是造成10%遗传性耳聋的一种遗传性疾病,表现为先天性双侧神经性聋,伴甲状腺肿形成,而无甲状腺功能减退。最近发现的彭德莱综合症遗传病因为科学家一百多年的困惑作出了解释。1997年十二月,在NIN’s国家人类基因组研究机构,使用...
...上的一篇论文中说,新研究显示,SIRT1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增加,可防止细胞凋亡。凋亡是细胞的一种程序性“自杀”机制。 科学家对吃低热量食物的实验鼠进行研究,发现其脑、肝、肾和脂肪组织里,SIRT1蛋白质水平至少比正常值高50%。人们随后从这些...
...美国科学家日前宣布,他们已识别出一个与遗传性前列腺癌有关的基因,此项研究将是人类与这种致命疾病作斗争的一个重大突破。 据法新社报道,将于2月出版的《自然遗传学》杂志报道,这个被称为是核糖核酸酶L的基因在防御细胞免受细菌侵袭、协助正常细胞...
...HGPS是一种罕见的、致命的基因病,特征是儿童出现加速老化的外貌。尽管这种病很少见,但是HGPS长期以来都被认为是研究正常衰老机制的最佳模型。对该病的研究使科学家们发现核纤层蛋白A基因在保证细胞结构和功能上的重要性。核纤层蛋白A基因的突变...
...7月16日,《自然—免疫学》杂志在线发表我国科学家关于炎症治疗的最新研究成果。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耿建国研究组的该项成果,揭示了生物体内调节炎症反应的新机制,为抗炎药物的研发提供了新靶点,并且已经申请专利...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