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华元化五问_仲景伤寒补亡_中医伤寒书籍_【岐黄之术】

...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曾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为伤寒合十六卷.则是书作于建安十年之后.故知二公声迹相接.而仲景犹为后进也.问曰.世独重仲景之书何也.雍曰.陶隐居、孙...

http://qihuangzhishu.com/673/11.htm

内科_中国医学通史_中医杂集书籍_【岐黄之术】

...内科的著述十分丰富,成为这一时期内科学术繁荣的重要特点之一。重要著述有:薛己内科摘要,是中国医学史上最早以“内科”命名的医学专著;孙一奎赤水玄珠、楼英医学纲目,强调辨证论治理论的运用;虞传医学正传,本丹溪之说而有所发挥...

http://qihuangzhishu.com/1029/253.htm

古脉学的发掘研究之三_诊断基础_【中医宝典】

...学古诊则,确是具有学术意义和时代意义的。他“独采内经之徵言,参以越人、仲景之说荟萃成书”,无疑地在断以己意时是写进了他自己的学术主张和新进展。我们知道内、难、仲景的脉法并不完全一歌,但他的著作(前半部,因为后半部不完整)是“纵横错综...

http://zhongyibaodian.com/zhenduan/a11274.html

医学典籍的整理研究_中医文化中医发展_【中医宝典】

...角度也颇有差异。 (1)尤怡:尤怡治伤寒学,立足于彰明仲景辨证思想,在其伤寒贯珠集(1810)中,一方面从治法入手研究证候分析标准,一方面仍以六经为大纲。在三阳与三阴的治法研究中,尤氏使用的是不同的分类标准。 他将三阳治法分为七大...

http://zhongyibaodian.com/wenhua/b35334.html

张仲景华元化五问_仲景伤寒补亡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曾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为伤寒合十六卷.则是书作于建安十年之后.故知二公声迹相接.而仲景犹为后进也.问曰.世独重仲景之书何也.雍曰.陶隐居、孙...

http://zhongyibaodian.com/zhongjingshanghanbuwanglun/673-8-5.html

辽夏金元医学基础理论的研究_中国医学通史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空气比较活跃,出现了不少新的学术见解,形成不同的学术流派,在伤寒论研究中也反应了这种倾向,例如宋云公的伤寒类证仲景397法,分证50门,派生出484法,列表倍分述。吴恕的伤寒图歌活人指掌针对伤寒论南阳活人书增辑若干图表...

http://zhongyibaodian.com/zhongguoyixuetongshi/1029-14-3.html

伤寒对方剂学的贡献_中国医学通史_中医杂集书籍_【岐黄之术】

...方剂学的成就是伤寒的主要贡献之一。汉代是方剂学大发展的时期,汉书·艺文志·方技略记有经方11家,274卷,但魏晋以后已亡佚。东汉末年成书的伤寒,必然对秦汉以来医家遗方及同时各家的方剂进行了广泛择取。它以六经辨证和...

http://qihuangzhishu.com/1029/79.htm

中医词典其他:第八篇_中医词典z~其他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刊于1924年。据刘世祯氏自称,因母丧,于江西某山谷中遇“张老”,张老授以古本伤寒,与世传本不同,遂阐述师传及个人所体会的本义,并由刘瑞瀜疏通引证,补充发挥。其学术见解颇有异同。由于所谓张老所传古本伤寒论无从稽实,一般以为殊难...

http://zhongyibaodian.com/zhongyicidian2059/196-2-8.html

伤寒名例十问_仲景伤寒补亡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雍曰.岁露者.贼风虚邪也.因岁露而成伤寒者.其病重而多死.四时伤寒者.因寒温不和而感也.其轻而少死.上古之书岁露.自越人仲景之下.皆不言及之.今虽有遇岁露而死者.世亦莫之辨.皆谓之伤寒时行也.问曰.有以伤寒温疫为不异者何如.孙真人曰.短剧...

http://zhongyibaodian.com/zhongjingshanghanbuwanglun/673-8-1.html

伤寒论的整理研究_中国医学通史_中医杂集书籍_【岐黄之术】

...伤寒病机及辨证的认识,受朱肱的影响极深,对其六经经络机说以及分经络、辨脉二步辨证法几乎完全接受,溶为已说。因此伤寒补亡的地位恐怕不在于它对伤寒病的诊治有何独到的创见,而在于它在学术流传方面所起的作用。...

http://qihuangzhishu.com/1029/178.htm

共找到540,845个结果,正在显示第4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