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证不同于辨证_医案心得_【中医宝典】

...对“方证对应”的几种不同认识 方证对应,又名方证相对、方证相应、方证照合、汤证辨证、方剂辨证、方证辨证等,一般认为是指方药与病症之间存在着契合对应关系。对方证对应中“证”内涵的不同认识是现前争鸣焦点所在。目前较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证是...

http://zhongyibaodian.com/yianxinde/73752.html

胡希恕_胡希恕运用经方三浅析 位 性 方证_中医名医大全_【中医宝典】

...实质的认识要灵活地运用经方必须先明白六经的本质,胡希恕先生学宗仲景,深受王祥徵影响,兼采汤本求真之论,认为六经辨证不是脏腑辨证而是八纲辨证。《伤寒论》虽六经分篇,如“太阳证并治上”、“太阳证并治中”、“厥阴证并治”等。然...

http://zhongyibaodian.com/mingyi/huxishu/1162-2-1.html

巴·吉格木德教授谈蒙医学史的发展_【中医宝典】

...蒙医学是在游牧文化基础上产生发展起来的传统医学,是蒙古族人民在长期同大自然疾病做斗争的实践中创造积累的独具特色的经验,它在发展过程中又吸收了兄弟民族医学理论经验,并不断丰富发展。那么,我们究竟应该如何认识蒙医学史呢?近日,记者...

http://zhongyibaodian.com/zs/37268.html

痹症状_痹有什么症状_查疾病_【疾病大全】

...《素问 痹论篇》指出痹“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可认为是对的最早阐述,认识痹应抓住“血凝而不流”这一主要。《素问 五脏生成篇》提到“凝于者为泣”,以致“血不得反其空”,可引起“痹厥”,有助于进一步认识痹的机理。唐代医家王冰...

http://jb39.com/jibing-zhengzhuang/MaiBi251284.htm

辨清证病症 把握辨证论治实质_医案心得_【中医宝典】

...辨证论治的思想在中医学术发展过程中是一脉相承的,《内经》中即有“谨守,各司其属”“谨察,勿失气宜”的说法。张仲景《伤寒论》中亦指出:“观其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秦汉降,历代医家的著作中都体现了辨证论治的原则。可以说,辨证论治...

http://zhongyibaodian.com/yianxinde/75251.html

“辨证”与“”_医案心得_【中医宝典】

...单纯强调辨证论治是不够的,难以体现中医诊疗体系的全貌,还需要论治对症治疗。 □ 李灿东 福建中医药大学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我们比较强调辨证论治的重要性,这是中医的精髓。但是,单纯辨证论治是不够的,也难以体现中医诊疗体系的全貌。实际上...

http://zhongyibaodian.com/yianxinde/73361.html

_《伤寒补例》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表里交瘁之人.仲景篇.寸口.阴阳俱紧.清邪中下.浊邪中下一节.前后叙证.全是荣卫隔绝.气困血滞.无一不与牢相合.治法.当深明阴阳开合之枢.先以行气化血.舒筋活络为主.始见声如瓮中.鼻流清涕.状如伤风.是阳气内振也.继见寒热忽作.状...

http://zhongyibaodian.com/shanghanbuli5561/261-4-7.html

方症不能代替方证——与熊兴江医师商榷_医案心得_【中医宝典】

...方剂》,统法立方,方与证具有确定性的对应关系。相同的临床症状群,不同的医生得的证候机会有所差异,但这样的差异是医生辨证论治水平不同的结果,与方证对应的理论规范没有关系。临床诊断治疗因医生而不同,是西医中医都十分常见的...

http://zhongyibaodian.com/yianxinde/74932.html

古代法的成就_中医切诊_【中医宝典】

...同时在综合上,又浮、沉、大、小、滑、涩等形式定出纲领,尤其是阴阳为纲的最为宏观的方法,所谓“分阴阳”一直做为法的最高纲领贯彻古今。张仲景著《伤寒杂论》首先在“法”中提出有阴阳,同时又各种不同形式方法辨证的使用法,使之成为...

http://zhongyibaodian.com/qiezhen/a11534.html

脉象变动之病理方面认识(四)_诊断基础_【中医宝典】

...微者死也。若大脱而泄者,当微细而涩,及紧大而滑者死也。”是用对比的方法从机上生死的,仲景书一般是通过辨证得出及死证的认识的。例如《伤寒论·法》:“浮而洪身汗如油,喘而不休,水浆不下,形体不仁,乍静乍乱,此为命绝也。”浮...

http://zhongyibaodian.com/zhenduan/a11285.html

共找到878,363个结果,正在显示第4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