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疾之病,由夏令先受暑邪,至秋时发为疟疾。秋风欲入,伏暑欲出,表里交争,寒热成矣。连日发者则浅,隔日发者则深,隔两日发者则更深矣。诸般疟疾,法当先灸大椎。痰盛之体,灸其尺泽。日久不已,灸其内庭。按穴灸之,则疟自遁。大椎(见劳伤。)尺泽(见...
...大椎,在第一椎上陷中。 陶道,在大椎下节间。 身柱,在第三椎下节间。 神道,在第五椎下节间。 至阳,在第七椎下节间。 筋缩,在第九椎下筋间。 脊中,在第十一椎下节间。不灸。 悬枢,在第十三椎下节间。 命门,在第十四椎下节间。 腰俞,在第二...
...目录 《仙拈集》鸽粪包 ▼ 相关方剂 ▲ 返回目录《仙拈集》:鸽粪包【处方】鸽粪3-5合。【功能主治】传尸劳病。【用法用量】炒极热,布包,从尾闾擦背脊,上至大椎,又从大椎擦背脊,下至尾闾,如此上下数10次,冷则易之,日擦十余次,夜擦5-6...
...刺血疗法 取穴部位:十宣、曲泽、大椎、委中、金津、玉液。 操作方法:常规消毒后,以三棱针点刺放血,或大椎加拔罐。对轻症中暑,刺血后挤出数滴血,片刻诸症即可消失。重症中暑者每天可挤出紫黑血液0.5--1毫升,并给予清凉饮料,针后约10分钟...
...刺血疗法 取穴部位:十宣、曲泽、大椎、委中、金津、玉液。 操作方法:常规消毒后,以三棱针点刺放血,或大椎加拔罐。 对轻症中暑:刺血后挤出数滴血,片刻诸症即可消失。 重症中暑:每天可挤出紫黑血液0.5—1毫升,并给予清凉饮料,针后约10分钟...
...风寒、风热和暑湿3型。 一、风寒感冒 (一)症状 以恶寒重、发热轻、头痛、无汗、流清涕、痰稀白、口不渴、舌苔薄白为主要症状。 (二)治法 1.方法一 (1)选穴 大椎、背部膀胱经穴。 (2)定位 大椎:在背部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见...
...瘿瘤发(图)申斗垣曰∶瘿瘤发,发于脊之正中,近于大椎、(穴在第一椎上陷中,三阳督脉所发。)陶道、(穴在项大椎节下间,督脉足太阳经之会,俯而取之自得。)身柱(穴在第三椎节下间,俯而取之。三穴之端,)俱督脉所络之处,甚利害,急早托之。此是阳维...
...灸法之一。又称药物敷贴疗法,药物发泡疗法。古称天灸。指用有刺激性的药物敷贴于穴位处使其发泡的方法。运用本法时,应据病情选用适当药物和掌握敷药时间,发泡后需注意防止感染。一般临床上关节疼痛,敷贴疼痛局部;哮喘,敷贴膻中、大椎、肺俞;疟疾,...
...瘿瘤发(图)申斗垣曰∶瘿瘤发,发于脊之正中,近于大椎、(穴在第一椎上陷中,三阳督脉所发。)陶道、(穴在项大椎节下间,督脉足太阳经之会,俯而取之自得。)身柱(穴在第三椎节下间,俯而取之。三穴之端,)俱督脉所络之处,甚利害,急早托之。此是阳维...
...穴位:百会 大椎 陶道 操作步骤: 补百会、大椎二穴,以其为手足三阳之交会,并补奇经八脉之交会后溪穴。点大椎穴时,还可以补陶通穴,使其加强督脉之效。如有其它兼症,可酌情加穴。每穴平揉、压放各100-200次。 点穴次序:手法先轻后重。 ...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