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身青筋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病名。证而见满身青筋胀起,小腹痛上攻胸胁者。《杂源流犀烛·源流》:“遍身青筋发,面色如靛,满身青筋胀起,粗如筋,痛自小腹起,攻上胸胁,困倦不堪。”治宜急刺曲池、委中出黑血,以火酒下涤丸。参见条。...

http://qihuangzhishu.com/166/731.htm

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病名。常见证之一。暑季感受秽浊之邪而发病。《杂源流犀烛·源流》:“暑,头眩恶心,自汗如雨,脉洪拍拍,上吐下泻,腹痛或紧或慢。”治宜清暑化浊逐秽法,用薄荷汤加减。参见条。...

http://qihuangzhishu.com/193/722.htm

角弓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病证名。《杂源流犀烛·源流》:“角弓,心胸胀极,毒内攻,故头项向上,形如角弓反张,是脏腑已坏死症也。”外治法,急将毛青布一块蘸油烧,乘温抹其手足拘急处,再口含火酒,喷其通体,少顷,定觉舒展松动,然后用药。药宜宝花散、三香散等方。...

http://qihuangzhishu.com/169/1432.htm

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病名。证见头晕眼黑,昏迷跌倒者。《杂源流犀烛·源流》:“晕,一时头眩眼暗,昏迷跌倒。乃毒所致,毒血一冲,必至败坏脏腑,其势甚急,不能少延。”因毒血与食积痰气,结聚于心腹胸膈,致经络不畅,气血不通。治法辨其食积痰血气阻,及暑热...

http://qihuangzhishu.com/195/1609.htm

壮医预防方法_【中医宝典】

...壮族地居亚热带地区,气候炎热潮湿,且多高山丘陵,树木茂密,故岚岳瘴疟、瘟疫疠均多发生。壮医对这些疾病所具有的传染性早已有所认识,如《镇安府志》载:"天保县,山深箐密,气候多戾……居此者,多中虚,四时均易感冒,或晴雨偶行,即疾疫流染。"...

http://zhongyibaodian.com/zs/37191.html

第二章 第三节 壮族经济文化发展特点与壮医药的关系(2)_民族中医壮医_【中医宝典】

...不服药 , 惟祈鬼神 , 秋毕则跳鬼酬神等等 , 当然这有它的片面性 , 但在一定程度上却反映了巫文化思想在壮族地区这一时期仍占有一席之地。与此同时 , 许多民间流行的传说、故事、诗歌等 ,其中夹杂着感人的诊疗疾病的故事 , 可见医事已是...

http://zhongyibaodian.com/minzu/b13105.html

壮族的医药发展(3)_【中医宝典】

...壮族地区常见和多发的瘴、毒、蛊、等病症,逐步有所认识。 《后汉书·马援传》载:“出征交趾,土多瘴气”。“军吏经瘴疫死者十四五”。可见岭南瘴气为害之烈。宋·周去非《岭外代答》不仅较为详细地记述了瘴疾的壮医治疗方法,而且指出了瘴的因病机:“...

http://zhongyibaodian.com/zs/37200.html

第三章 第四节 壮医早期医疗卫生活动及文献记载_民族中医壮医_【中医宝典】

...文字,缺乏文字知识,因而其医疗活动情况,诊疗经验等没能用文字记载下来,只能靠口耳相传,如在壮族地区发现了年代最早的青铜针及银针,未见有文字记载,却是在考古中发现的。这就给我们了解早期壮医活动情况增加了困难,但不能因此而否定它的客观存在。 古籍...

http://zhongyibaodian.com/minzu/b13127.html

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病名。①证而见腹痛手足暖者。《杂源流犀烛·源流》:“阳,腹痛而手足暖者是也。出血即安。或因郁气不通之故。”治宜荆芥汤。②因热毒郁结所致之证。《症度针》卷上:“阳,即热毒郁结之。多因冒暑耕耘,趋炎奔起,或怒劳郁勃,或醉饱迎...

http://qihuangzhishu.com/195/3111.htm

霍乱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病名。证之一。《杂源流犀烛·源流》:“霍乱,痛而不吐泻者,名干霍乱,毒入血分也,宜放。新食宜吐,久食宜消,食积下结宜攻。痛而吐泻者,毒入气分也,宜刮痧;有筋则放,宜调其阴阳之气。须知肠胃食积,宜驱不宜止,止则益痛。若吐泻而后...

http://qihuangzhishu.com/169/949.htm

共找到166,820个结果,正在显示第4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