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心痛之极危重者。《灵枢·厥病》:“真心痛,手足清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诸病源候论·心病诸候》:“心为诸脏主而藏神,其正经不可伤,伤之而痛为真心痛。”《医碥·心痛》:“真心痛,其证卒然大痛,咬牙噤口,气冷,汗出不休,面...
...黄病二十八候之一。由脾热引起身黄。见《诸病源候论·黄病诸候》。若脾更移热于它脏,则于身面、眼目、舌下并可出现该脏之色。如脾移热于肝则可见眼青黄,面色青,脉亦青;如脾移热于心,则其人身热而发赤黄,眼赤高视,心腹胀满,脉赤;如脾移热于肺,其...
...夫浆势虽已充满,忽下鲜血者,是毒归大肠,大肠为肺表,必危在十五朝。如将收靥时,忽作惊悸者,是毒滞于心而磨耗真元,必危在十四朝。如方收靥时,忽然声哑者,是毒归于肺,必危在十三朝。如方收靥时忽发症肿硬块,紫黑渐加者,必危在十六朝,如当靥不靥,...
...病名。黄疸病病势急骤险恶者。见《诸病源候论·黄病诸候》。因温热毒邪深重,燔灼营血所致。证见高热烦渴,溲赤,卒然面目全身发黄,或初不发黄,死后身面发黄者,胸满腹胀,甚则神昏谵语,吐衄,便血,发斑等。脉多弦滑数,舌红绛,苔黄腻或燥。治以...
...病证名。又名大衄。谓耳、目、口、鼻、前阴、后阴九窍同时出血。《诸病源候论·血病诸候》:“凡荣卫大虚,府藏伤损,血脉空竭,因而恚怒失节,惊忿过度,暴气逆溢,致令腠理开张,血脉流散也,故九窍出血。”亦可因感受疫疠或中毒致病。一般宜内服侧柏散,...
...病名。痢疾时止时发,久久不愈者。见《诸病源候论·痢病诸候》。《症因脉治》卷四有外感休息痢、内伤休息痢之别。因治疗失宜,或气血虚弱,脾肾不足,以致正虚邪恋,湿热积滞伏于肠胃而成。发作时,治以清热化湿为主,或兼补气血,或兼补脾肾,选用香连丸、...
...据研究,人过30岁,基础代谢率平均每年以0.5%的速度下降,血中胆固醇的含量则逐年增加。因此,人到中年后,血脂往往偏高,动脉硬化和冠心病的发生率也呈逐渐上升趋势。在诸多因素中,一些不良饮食习惯对血脂增高亦有很大的影响。 ■多吃少餐 有人...
...□ 温长路 中华中医药学会 【民俗原委】 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的节日,表现最突出的民俗是在吃上。从腊月二十三买到腊月三十,中国人进入“疯狂消费时期”:鸡鸭鱼肉,大量屯积;菜蛋油盐,加倍购买。一边买还得一边加班收拾,或冷冻、或阴晾、或做成...
...病证名。疟疾之一。多因感受山岚疠毒之气,湿热郁蒸所致。《诸病源候论·疟病诸候》:“此病生于岭南,带山瘴之气,其状发寒热,休作有时,皆有山溪源岭瘴湿毒气故也。其病重于伤暑之疟。”《瘴疟指南》卷上:“瘴疟形状,其病有三。而形状不外于头痛,发热...
...急黄病病势急骤险恶者。见《诸病源候论·黄病诸候》。因温热毒邪深重,燔灼营血所致。证见高热烦渴,溲赤,卒然面目全身发黄,或初不发黄,死后身面发黄者,胸满腹胀,甚则神昏谵语,吐衄,便血,发斑等。 简介 病因 症状 诊断 并发症 治疗 预防 ...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