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到自然整体:天下随时,道法自然,立象尽意——《内经》认识世界之三原则(下)_【中医宝典】

...了中国和西方两个本质不同的科学传统,也就自然地明白了为什么中国古代科学如此发达,西方近代科学却没有诞生在中国。不仅如此,即使到了今天,用成熟了的西方近、现代科学也不能解释中医,不能解释中国科学传统。因为它们认识的出发点和大方向根本不同,不是...

http://zhongyibaodian.com/zs/76193.html

理论认识的重要性_《思考中医》_中医医论书籍_【岐黄之术】

...对中医的信念和感情,自然造就了我对中医有一种责无旁贷的使命,以为中医兴亡,匹夫有责。这部书的写作,也许正是出于这样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所以,很希望通过这部书的写作,切实地为中医解决一些问题,特别是认识上的问题。这部书的写作,经历了近十年的...

http://qihuangzhishu.com/145/5.htm

清代中医眼科文献探讨眼科辨证论治特点_【中医宝典】

...趋于高峰和把眼科辨治理论与内科辨治理论相结合整体认识眼科,为眼科治疗建立起一套整体辨证论治的体系奠定了基础。 清代前中期中医眼科文献数量之大,内容之丰富,记载技术之进步,展现出中医眼科发展的一个高峰。在清代中医眼科文献记载的众多辨证论治眼疾...

http://zhongyibaodian.com/zs/61567.html

三才与阴阳大道守恒_中医文化中医理论_【中医宝典】

...差别。在中医阴阳论治中,是病邪与人体,药物与人体的作用,与人的意识无关,所以用的是有神论,是物质对物质的作用。 中国的古人同样也是很聪明,发明了三才,天地为阴阳,人在其中也,没有人的参与,怎么会有定义上的阴阳。这便是三才定律。在古人的观测中,...

http://zhongyibaodian.com/wenhua/b35533.html

阴阳在中医学中如何应用_【中医宝典】

...甚多,但就其性能不外阴阳两类,药性来看,不外寒、热、温、凉四性,其中温热属阳,寒凉属阴。其治疗原则是“调整阴阳,以平为期”,针对阴阳盛衰,采取补其不足,泻其有余,使阴阳偏盛偏衰的异常现象得到纠正,恢复其相对平衡状态。 中医常用“寒者热之,...

http://zhongyibaodian.com/zs/72498.html

中医阴阳_中医文化中医理论_【中医宝典】

...中国古代哲学、中医学的基本范畴。本义是指日照的向背,后用以解释自然界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物质力量。西周末年,人们矛盾现象的观察中,逐步把矛盾概念上升为阴阳范畴。春秋末期的范蠡认为“阳至而阴,阴至而阳”,表达了事物向对立面转化的思想。《...

http://zhongyibaodian.com/wenhua/b35726.html

杨振宁教授所认识的中国文化_《思考中医》_中医医论书籍_【岐黄之术】

...的,因为我并没有做实验研究,这要得益于我的导师。在中医历史里没有实验,我们没有看到黄帝问岐伯,你的阴阳理论是怎么发现的?是不是通过小白鼠实验发现的?确实没有。所以在中医乃至其他传统科学里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实验,这是合乎实际的。以上就是杨教授对...

http://qihuangzhishu.com/145/9.htm

古代脉学中有关脉象变动对病机的认识_诊断基础_【中医宝典】

...中医具有辨证方法的辨证论治的精诣。古代脉诊原则上与临床、理论等都达到高度的和谐和统一,它们是一个系列。《内经》众多的经文中都能证实这一点,尤其是在《素问·宝命全形论》中说:“脉含明阳。”这是总的认识与要求,阴阳是中医理论和方法的核心,它...

http://zhongyibaodian.com/zhenduan/a11270.html

脆弱之处认识自己_【中医宝典】

...增长,气质对人的影响会减弱,它并不决定命运,关键在于我们有没有可能越来越清晰地认识自己,是否拥有改变自己的愿望和能力。 在你的心中,父亲是榜样又是权威,你既要模仿和认同,又要受其制约和管束,显然,父亲在你心中是矛盾的。你希望在成长的过程中得到...

http://zhongyibaodian.com/zs/40161.html

阴阳之道——天人合一感应中产生的阴阳_【中医宝典】

...阴阳之气则如此。 人作为生物生存在地球上,必当要与所处的太极体相和谐。 阴阳之道为何要产生在中华,紫极认为不是平白产生的,而是所处的地理环境,天人合一相作用的结果,并非某一次偶然的发现。包括中医、针灸,也并非某一次偶然的发现而形成的经验。 ...

http://zhongyibaodian.com/zs/60454.html

共找到480,399个结果,正在显示第4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