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纂,故谓之《论语》。” 《文选·辨命论注》引《傅子》也说:“昔仲尼既没,仲弓之徒追论夫子之言,谓之《论语》。” 从上面两段话里,我们得到两点概念: 1、“论语”的“论”是“论纂”的意思,“论语”的“语”是“语言”的意思。“论语”就是把“接...
...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 孔子称学生从来直呼其名,独独这里对闵损称字,不能不启人疑窦。有人说,这是“孔子述时人之言”,从上下文意来看,这一解释不可凭信,崔述在《论语余说》中加以驳斥是正确的。这一章可能就是闵损的学生所追记的,...
...四书 《论语》简介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论语》...
...《论语》到汉朝,有三种不同的本子: 1、《鲁论语》二十篇; 2、《齐论语》二十二篇其中二十篇的章句很多和《鲁论语》相同,但是多出《问王》和《知道》两篇; 3、《古文论语》二十一篇,也没有《问王》和《知道》两篇,但是把《尧曰篇》的“子张问”...
...我国素有半本《论语》治天下的说法,可见《论语》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论语》的内容博大精深,实为修身、治国、平天下的百科全书,同时它也是一本养生保健的百科全书。孔子在行为医学上有独特的建树,他首倡仁者寿,指出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对维护心身...
...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 《中庸》原文-第二十九章 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过矣乎!上焉者虽善无征,无征不信,不信民 弗从;下焉者虽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从。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征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缪,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
...。○矫,居表反,下同。倚,依彼反徐其蚁反。 [疏]“子路”至“哉矫”。○正义曰:此一节明中庸之道,亦兼中国之强。子路闻孔子美颜回能择“中庸”,言己有强,故问之,问强中亦兼有中庸否?庾氏云:问强中之中庸者。然此问之,亦如《论语》云“子谓颜渊曰...
...。伯鱼生急,字子思,作中庸。” 何氏曰:“鲁论语二十篇。齐论语别有问王、知道,凡二十二篇,其二十篇中章句,颇多于鲁论。古论出孔氏壁中,分尧曰下章子张问以为一篇,有两子张,凡二十一篇,篇次不与齐鲁论同。” 程子曰:“论语之书,成于有子曾子之门...
...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便把《大学》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并列,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 按朱熹和宋代另一位著名学者程颐的看法,《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入门读物。所以,...
...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 通常人们讲天人合一主要是从哲学上讲,大都从《孟子》的“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尽心》)讲起,而忽略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更忽视了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 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是合一于至诚、至善,...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