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证。以上仅略举数例,而临证之际,疑似之证未可胜道。故李士材喟然感叹曰:“诸凡疑似之症,不可更仆数。”而林珮琴于《类证治裁》自序中亦曰:“司命之难也在识证,识证之难也在辨证,”“且于一症,错综疑似。”因而抉别真伪、辨析疑似又为辨证不可缺之重大...
...常用中药有一个多方位的认识。我想我的书架上今后大概不需要再添一部大部头的中药书了吧。同时,也替从事临床中药学、方剂学备此书一部,当能开卷有益。 全面完整地认识中药之效用,对于中药治病救人之临床实践更是必须的。本书取名“临证本草”,大概含有两...
...检查前列腺正常,诊断为精囊炎,治疗月余不效,就诊于余。患者面色红润,舌尖红,脉弦细数,腰酸膝痛,呈一派肾阴虚、相火旺证候。检阅曾服之方,系六味地黄汤加知母、黄柏、旱莲草、阿胶,药证相符,何以不效?更询之,知其口苦口臭,口干思饮,纳多易饥,...
...阴阳相乖,格拒不纳之象,继而安卧无恙,为阴阳交泰,已复平秘之故,遂用重剂而收功。王冰云:“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正此之谓也。真寒假热辨证要领,肿处色淡不红,舌淡白嫩,汗后恶寒。口不苦,不渴,得热痛减。若火热之证,当红热肿痛。脓血腐秽,便干溲赤...
...问诊才能全面掌握病人的真实病情以及治疗经过,为正确辨证用药提供依据。明代的张景岳有个“十问歌”,叙述的就十分详细,临证可以用作借鉴。现在有很多医生不善于问诊,不重视问诊,受西医的影响,看看检查就开药,但凭病人讲讲就处方,这样很容易造成误诊和...
...实践证明其效专而力宏。因患者小腹不温,故加乌药温散肝经寒邪。方中防风、五味子、乌梅、炙甘草四味实际上是当代名医祝谌予的“过敏煎”,笔者临证对过敏性肠炎、过敏性咳嗽用过敏煎加减多效。 ...
...10枚茯苓15g 五剂三诊:哮喘未发,体无不适,惟咽干思饮,为防复发,嘱服麦味地黄丸三月。后闻病愈,当年考入厦门大学,至今健康无恙。按:《证治汇补》谓哮喘之因“内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胶固之痰,三者相合,闭阻气道,搏击有声,发为哮病。...
...弦滑。证候分析:受冷则腹痛泄泻为肠寒之证,然口苦思饮,舌红苔黄则属胃热之象。由此观之,当系上热下寒,中脘痞塞之证,故屡投温药不效也,宜寒热并用,苦辛同施。拟黄连汤原方:黄连4.5g 党参15g 肉桂6g 干姜6g 半夏10g 炙草4.5g ...
...如常,尿多清长。诊其脉,滑数有力。触其腹,腹壁厚,无压痛。《素问·气厥论》云:“心移热于肺,传于膈消。”意为心肺有热,伤津灼液,津液不能敷怖,故而口渴善饮。张志聪云:“三消之证,心肺主上消,脾胃主中消,肝肾主下消。”分析本案,当属上消。其治疗...
...《皇汉医学》讲的“临证察机,使药要和”,可简称为“察机药和”。察机实际上就是求本,“察机药和”就是治病求本。机是病机,病是疾病,那么机呢?这个问题我们前面已经讨论过,机就是导致事物发生的关键要素。现在政要所在的地方为什么又称机关呢?当地要...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