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切诊居于四之末_诊断基础_【中医宝典】

...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则不失矣。”这就明确地指出了,诊断的过程,是通过望、闻、问、切四而综合分析,确定诊断的,不是单靠任何一种诊法而定诊断。中医之望、闻、问、切,犹如西医询问病史和检查的视、触、叩、听,...

http://zhongyibaodian.com/zhenduan/a11298.html

诊法常以平旦_《类经》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素问脉要精微论)黄帝问曰∶诊法何如?(,视也,察也,候脉也。凡切脉望色,审问病因,皆可言,而此节以诊脉为言。)岐伯对曰∶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有过之脉。(平旦者,阴阳之交也...

http://zhongyibaodian.com/leijing/481-10-1.html

中医切诊的诊脉部位_中医切诊_【中医宝典】

...切诊包括脉、按两部分。在脉发展过程中,诊脉部位有三种:遍诊法、三部诊法、寸口诊法。 切诊最常见的为切脉,甚至成为中医的特征形象,中医认为全身血管四通八达,密布全身,在心肺作用下循环周身,只要人体任何地方发生病变,就会影响气血的变化而...

http://zhongyibaodian.com/qiezhen/a11648.html

《察病指南》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诊断学著作。三卷。宋·施发撰于宋·淳佑年间(13世纪40年代)。本书取《内经》、《难经》、《甲乙经》及有关脉学、诊法论着参互考订,将其中明白易晓、切于实用的脉诊脉象等脉学理论分门别类编纂而成。内容以脉为主,脉象沿用“七表八里九道”二十四...

http://qihuangzhishu.com/167/88.htm

《察病指南》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诊断学著作。三卷。宋·施发撰于宋·淳佑年间(13世纪40年代)。本书取《内经》、《难经》、《甲乙经》及有关脉学、诊法论着参互考订,将其中明白易晓、切于实用的脉诊脉象等脉学理论分门别类编纂而成。内容以脉为主,脉象沿用“七表八里九道”二十四...

http://qihuangzhishu.com/196/3086.htm

的分类、方法与注意_中医切诊_【中医宝典】

...脉分为:遍诊法、三部诊法、寸口诊法。 分类 1.遍诊法: 头、手、足三部,每一部各有天、人、地三候,合为三部九候。因为应用不便,后世不多用。 2.三部诊法: 即颈部以人迎,双上肢的寸口和双足背的趺阳三脉,分候胃气与十二经之气。亦有加...

http://zhongyibaodian.com/qiezhen/a11565.html

什么是闻_中医_【中医宝典】

...多见于水肿晚期患者。 闻是通过听觉和嗅觉了解病人发出的语言、呼吸、咳嗽、呃逆、嗳气等声响和口气、分泌物和排泄物等的异常气味,来判断正气的盈亏和邪气性质的一种诊法,四之一,可概括为听声音和嗅气味两方。 一般说来,语声响亮有力,多言躁动的属实...

http://zhongyibaodian.com/wenzhen-2/a11968.html

时脉的冲击(二)_诊断基础_【中医宝典】

...,纲举目张,颇能符合临床实用,后世多采用这种分类法。舌与临床结合最好,影响最大的是温病大师叶天士,叶氏创卫、气、营、血的辨证方法,突出了舌在温病辨证中的特殊意义,他多次强调在温病的各个发展阶段“必验于舌”对于各种舌苔的主证,都有详细的...

http://zhongyibaodian.com/zhenduan/a11303.html

《内经》脉法对后世的影响_中医切诊_【中医宝典】

...寸口分别说的具体方法,但在《内经》中明显地可以看出对寸口脉的重视,如人迎脉口的诊法、尺寸诊法、色脉尺诊法等等,再向前一步就是独寸口法了。历史证明《内经之后不久《难经》、仲景就提出并使用了独寸口法,到王叔和著《脉经》独寸口法就完成了。...

http://zhongyibaodian.com/qiezhen/a11488.html

三根手指辨健康——中医的奥秘_【中医宝典】

...,五脏六腑十二经气血的运行都始于肺而止于肺,因此,寸口脉能够反映五脏六腑十二经气血的病变。 另一方面,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与脾同属太阴,与脾气相通,而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所以脏腑气血的盛衰都可以反映于寸口。 结 语 脉作为中医“四...

http://zhongyibaodian.com/zs/71989.html

共找到404,557个结果,正在显示第4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