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今世但传《伤寒论》十卷,杂病未见其书,或于诸家方中载其一二矣。翰林学士王洙在馆阁日,于蠹简中得仲景《金匮玉函要略方》三卷,上则辨伤寒,中则论杂病,下则载其方,并疗妇人。乃录而传之士流,才数家耳。尝以对方对...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为清代严可均所辑,共分十五集:《全上古三代文》《全秦文》《全汉文》《全后汉文》《全三国文》《全晋文》《全宋文》《全齐文》《全梁文》《全陈文》《全后魏文》《全北齐文》《全后周文》《全隋文》《先唐文》,共收录唐以前...
...《金匮要略》乃仲景治杂病之书也。其中缺略处颇多,而上古圣人,以汤液治病之法,惟赖此书之存,乃方书之祖也。其论病皆本于《内经》,而神明变化之。其用药悉本于《神农本草》,而融会贯通之。其方则皆上古圣人历代相传之经方,仲景间有随症加减之法。其脉...
...目录 《古今医统》八珍益母十全丸 《医统》八珍益母十全丸 ▼ 相关方剂 ▲ 返回目录 《古今医统》卷八十四:八珍益母十全丸【处方】益母草240克(五月五日,六月六日,俱可采,阴干,折去下半截,用上半截连穗叶,石臼杵捣筛,为极细末)人参(饭...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为清代严可均所辑,共分十五集:《全上古三代文》《全秦文》《全汉文》《全后汉文》《全三国文》《全晋文》《全宋文》《全齐文》《全梁文》《全陈文》《全后魏文》《全北齐文》《全后周文》《全隋文》《先唐文》,共收录唐以前...
...寒痛多见于身之前,以身之背为阳,身之前为阴也。而身之前,又多见于腹,以胸为阴之阳,腹为阴之阴也。仲景论心胸之痛,属寒证者十之二三;论腰腹之痛,属寒证者十之七八,亦可焕然明矣。兹举《内经》、《金匮》之奥,相与绎之。《经》曰∶真心痛者,寒邪伤...
...《金匮》大黄甘草汤 治食已即吐。大黄(四两) 甘草(一两)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此上病疗下之法。夫阳明之气,顺而下行者也,若下焦不通,其气必反而上行,是以食已即吐。用大黄以通大便,则气复顺而下行矣。所谓浊气自归浊道也。东垣通幽汤 治...
...十全大补丸出自宋《肉桂组成,具有温补气血之功,常用于气血两虚、面色苍白、气短心悸、头晕自汗、体倦乏力、四肢不温、月经量多等症。近年来,医药工作者在临床应用中又有新发现,具有以下妙用。 慢性萎缩性胃炎 用十全大补丸每服9克,每日2~3次内服...
...师曰:病人语声寂寂然,喜惊呼者,骨节间病。语声喑喑然不彻者,心膈间病。语声啾啾然细而长者,头中病。《素问·金匮真言论》: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其病发惊骇。阴阳应象论:在体为筋,在脏为肝,在声为呼。五脏生成论:诸筋者,皆属于节。语声寂寂然,喜...
...《金匮》第十三节“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之下,魏柏乡诸本作“ 饪之邪”,徐忠可诸本作“ 之邪”,医以“ 字读作“谷”字者居多,以致《金匮心典》竟作“谷 之邪”矣。盖因梅诞生《字汇》无此“ “字,而“ ”字注云∶面裹属,故...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