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_中国医学通史_中医杂集书籍_【岐黄之术】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医学诊断学研究出现高潮,产生大量专著。其中王叔和所撰脉经10卷,全面系统地总结当时学知识,并有许多创造发明,是中医学诊断学奠基之作。除此之外,梁七录隋书·经籍志等尚著录十余种著作虽已...

http://qihuangzhishu.com/1029/124.htm

如何认识和发展以辨病机_诊断基础_【中医宝典】

...临床辨证高水平。要继承发展,否则不但将越来越失去光采,医理亦会为之不明。 继承和整理 辨病机是一个理论性和临床性都很强问题,古脉学对此做出卓越贡献,但亦缺乏系统整理和总结。中经脉经以来实践和方法上干扰,有一大段时间...

http://zhongyibaodian.com/zhenduan/a11299.html

丹医秘授古内容_丹医秘授古_中医诊治书籍_【岐黄之术】

...人体上?中?下(或五脏)气脉盛衰与疾病状况诊脉方法,因此一般认为:中医诊脉方法发展成现今所见之方式,确实经历一段漫长历史过程。并将王叔和作为诊之法发生转变始作俑者,或褒或贬地加以评说。丹医秘授古尚古、复古立场上,对...

http://qihuangzhishu.com/1248/3.htm

古脉学发掘研究之三_诊断基础_【中医宝典】

...学古诊则,确是具有学术意义和时代意义。他“独采内经之徵言,参以越人、仲景之说荟萃成书”,无疑地断以己意时是写进他自己学术主张和新进展。我们知道内、难、仲景并不完全一歌,但他著作(前半部,因为后半部不完整)是“纵横错综...

http://zhongyibaodian.com/zhenduan/a11274.html

古脉法著作持素_诊断基础_【中医宝典】

...,不悟气与证,有应实者,有应虚者,有应表在里者,非名也。气自气,证自证,互求为治,不可并之。”亦说出后世审常达变中存在问题,“气血形色阴阳名持法杂比略例”案语中提到,史记·仓公列传中的阳庆传扁鹊书,以五色诊病及...

http://zhongyibaodian.com/zhenduan/a11272.html

图解性质图_诊断基础_【中医宝典】

...图性质书或书所附图,大多数是图解或图表。出现最早又佚失“手检图”,按李时珍据脉经第十卷残文所恢复就是属于图解性质。 标题是“气口九道”。文为:“手检图日:为五脏华盖,日以应天,解理万物,主行精气,五行,应四时,知...

http://zhongyibaodian.com/zhenduan/a11316.html

王叔,对诊进行系统总结古代医学家_【中医宝典】

...,究研方脉,静意诊切,调识修养之道。宋·张杲亦称其:博好经方,尤精诊处,……深晓疗病之源。他一生最突出贡献是编著我国现存最早学专著——脉经中就引用大量古文献,他引用文献时,或以标题形式列出,或以文后加注形式注明文献出处,...

http://zhongyibaodian.com/zs/25652.html

舌诊与诊发展时间差别_诊断基础_【中医宝典】

...程度是无容置疑诊断上尚看不出明显结合关系。 张仲景之后,舌诊发展仍然是缓慢,而学却得到突飞猛进发展。首先是脉经出现,将学推向空前水平,大大地提高诊断上地位。脉经作者王叔和是西晋人,曾做过太医令,...

http://zhongyibaodian.com/zhenduan/a11305.html

古代存在不足_中医切诊_【中医宝典】

...由于由定位向定性转化与“执筒驭繁”要求,因此逐步向独取寸口单一方法发展。古代后期,这种方法已经趋于完成,于是亦就失掉若干宝贵全身性检查有价值内容。所以若干古法佚失,并不是从王叔和著脉经开始,亦即后世造成,而是...

http://zhongyibaodian.com/qiezhen/a11533.html

古代意义和不足_诊断基础_【中医宝典】

...示意,使人对脉象更便于理解;一是当时历史条件下,提出具有客观意图图象图形,是学发展中的一个进步,对说明和普及推广学起到一定积极作用,对现代客观手段方法提取和研究不但提供历史资料亦有一定启示。 2、示意图不足古代...

http://zhongyibaodian.com/zhenduan/a11269.html

共找到1,104,148个结果,正在显示第4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