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三日未行,口苦思冷。诊得脉象浮滑而数。病在太阳,宜解表散邪。因治法不当,邪不得解,循经内传,步入少阳之域。今表邪甚嚣,宜太阳、少阳同治,庶免邪热内陷益深。拟麻杏甘石汤合小柴胡汤:柴胡24g 黄芩10g 半夏15g 党参10g 甘草6g ...
...目录 《温病条辨》二甲复脉汤 《温病条辨》二甲复脉汤 ▼ 相关方剂 ▲ 返回目录 《温病条辨》卷三:二甲复脉汤【处方】炙甘草18克 干地黄18克 生白芍18克 麦冬15克 (不去心)阿胶9克 麻仁9克 生牡蛎15克 生鳖甲24克【功能主治...
...固滑脱,外用涩肠散调敷,气升肛涩肠自合。【注】脱肛一证,因泻痢日久,中气下陷,肠胃薄瘦,遂令肛门滑脱不收。现证面色青黄,指梢冷,脉沉细,唇色淡白。宜温补为主,先以补中益气汤升提其气;再以真人养脏汤温补固滑;外以涩肠散掺之,则气升肛涩而肠自收...
...询知倦怠乏力,胸胁胀满,胃纳不馨,恶心欲吐,小便不利,大便二三日一行,口干。口苦,不欲饮。舌淡红,苔薄白,脉象沉弦。观其脉症,证属湿热蕴结,三焦决渎失职。而调三焦,司气化,莫过于小柴胡汤。拟:柴胡12g 黄芩10g 半夏15g 党参10g ...
...【辨证】按《伤寒论》白通汤,原为少阴病阴盛戴阳并下利而设。为什么本例头痛,却用白通汤?考白通汤证之下利,是下焦虚寒不能制水;而戴阳面赤,乃虚阳浮越于上。无论下利或面赤,其病因和病机,皆属于阴寒内盛,阴阳格拒。从本例来看,不仅阴寒内盛十分突出...
...目录 《医学入门》二甘汤 ▼ 相关方剂 ▲ 返回目录《医学入门》:二甘汤【处方】生甘草 炙甘草 五味子 乌梅各等分【功能主治】主胃中有热,食后复助其火,汗出如雨。【用法用量】加生姜、大枣,水煎服。【摘录】《医学入门》卷七...
...目录 《幼幼集成》人参五味子汤 《外科理例》人参五味子汤 ▼ 相关方剂 ▲ 返回目录《幼幼集成》:人参五味子汤【处方】人参3克 漂白术4.5克 白云苓3克 北五味1.5克 杭麦冬3克 炙甘草2.4克【功能主治】治久嗽脾虚,中气怯弱,面白唇...
...热者。此等痢证原兼有外感之热,其热又实在阳明之腑,非少阴篇之桃花汤所能愈,亦非厥阴篇之白头翁汤所能愈也。惟治以拙拟通变白虎加人参汤则随手奏效。痢证身热不休,服清火药而热亦不休者,方书多诿为不治。然治果对证,其热焉有不休之理?此诚因外感之热邪...
...治则。(或益气养营宁络法)方用“三奇汤”或归脾汤加减。该病临床错综复杂,往往气虚血热互见,用药不仿参合配伍。基本方为:党参、黄芪、当归、生地、熟地、女贞子、旱莲草、阿胶、大蓟、小蓟、仙鹤草、炙甘草等。方中参芪益气,当归、熟地、阿胶、女贞子、...
...小儿虚喘之证,气乏声音短涩,古法主王洁古黄 汤(如人参、炙黄 、炙甘草、地骨皮、炒桑白皮等味)。〔真按〕小儿因纯粹肺虚而喘,不夹他证。方用西洋参一钱,蜜炙桑白皮,地骨皮各八分,甜杏仁一钱,炙甘草三分。喘促夹痰者,古法主百合固金汤(如百合、...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