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张仲景《伤寒论》曰∶伤寒者,乃冬时感寒即病之名。桂枝麻黄二汤,为当时之伤寒设,与过时之温暑者,有何预焉?夫受病之原则同,亦可均谓之伤寒,所发之时既异,治之则不可混也。请略陈之。夫春温夏热,秋凉冬寒者,四时之正气也,以成生长收藏之用,...
...,《伤寒论》太阳篇用龙骨、牡蛎者三方,皆表证未罢,后世解者谓,龙骨、牡蛎,敛正气而不敛邪气,是以仲师于表证未罢者亦用之。然三方中之龙骨、牡蛎下皆未注有 字,其生用可知,虽其性敛正气不敛邪气,若 之则其性过涩,亦必于外感有碍也。且 之则其气...
...脉得洪大有力,或滑数有力,乃为病脉相应,谓之可治;若细小无力,谓之难医。(人虚脉弱者,主扶元气,兼解邪热,不可峻攻。)治表证在者,治例与温病同。若夹暑、夹内伤生冷、饮食停滞,随证施治之。中暑与热病外证相似,但热病者脉盛,中暑者脉虚,以此别之...
...窜入少阴也。《内经》谓∶“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此言冬时所受之寒甚轻,不能实时成为伤寒,恒伏于三焦脂膜之中,阻塞气化之升降,暗生内热,至春阳萌动之时,其所生之热恒激发于春阳而成温。然此等温病未必入少阴也。《内经》又谓∶“冬不藏精,春必病温”,...
...不分经之病理中丸证、竹叶石膏汤证 51.温病遗方 52.伤寒风温始终皆宜汗解说 53.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及冬不藏精春必病温治法 54.温病之治法详于伤寒论解 55.论伤寒温病神昏谵语之原因及治法 56.论吴又可达原饮不可以治温病 57.论革...
...伤寒著作。六卷。宋·庞安时约撰于1100年。卷一叙述六经分证;卷二谈汗、吐、下、温、灸等治法;卷三论析与伤寒有关的一些杂症;卷四-五列述暑病、寒疫、温病等;卷六载伤寒杂方、妊娠杂方等。其处方用药在《伤寒论》的基础上参考诸家学说并结合个人...
...伤寒著作。六卷。宋·庞安时约撰于1100年。卷一叙述六经分证;卷二谈汗、吐、下、温、灸等治法;卷三论析与伤寒有关的一些杂症;卷四-五列述暑病、寒疫、温病等;卷六载伤寒杂方、妊娠杂方等。其处方用药在《伤寒论》的基础上参考诸家学说并结合个人...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此温病之的证也.温病者.冬春之月.温暖太甚.所谓非节之暖.人感之而即病者也.此正是伤寒对照处.伤寒变乃成热.故必传经而后渴.温邪不待传变.故在太阳而即渴也.伤寒阳为寒郁.故身发热而恶寒.温病阳为邪引.故...
...现代医学家(1888-1975年)。四川梓潼人。其祖父为医生,辅周初习儒,后因经济原因而辍学,改从祖父习医,十八岁时即悬壶应业。后又深入钻研《内经》、《伤寒论》、《温病条辨》、《温热经纬》等著作。医术益精,名噪一时。后迁成都行医,并于...
...何谓也?岐伯曰:两阳合明也。”③五运六气中的六气之一。指阳明燥金之气。《素问·六元正纪大论》:“阳明所至为燥生。”④热病发展的一个层次。《素问·热论》:“伤寒……二日阳明受之”。《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又有...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