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丛书。汇订于清光绪初,汇辑者不详。包括《玉函经》、《注解胎产大通经》(梁·杨子健撰)、《秘传离娄经》(眼科著作。不着撰人)、《小儿痘疹经验良方》(清·魏君用编)、《医萃》(明·肖昂撰)、《医抄》(不着撰人,包括《玉籍方抄》、《经验方抄...
...医学丛书。汇订于清光绪初,汇辑者不详。包括《玉函经》、《注解胎产大通经》(梁·杨子健撰)、《秘传离娄经》(眼科著作。不着撰人)、《小儿痘疹经验良方》(清·魏君用编)、《医萃》(明·肖昂撰)、《医抄》(不着撰人,包括《玉籍方抄》、《经验方抄...
...病证名。因肝气厥逆上冲所致的厥证。《证治汇补·眩晕》:“肝厥之证,状如痫疾,僵仆不醒,醒则呕吐,头眩发热。”治宜二陈汤加柴胡、枳壳、甘菊、钩藤、干葛、山栀、生姜,或钩藤散、石膏汤等方。参见厥证条。...
...病证名。五郁之一。指肺气郁闭之证。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证见癃闭、气喘、胀满、不眠等。治宜宣泄之法,即渗泄而利小便,疏通其气,用泄郁汤、和金汤、善泄汤等方(见《证治汇补·郁症》)。参见五郁、郁证条。...
...) 赤苓(各一钱) 桑皮 桔梗 紫苏(各五分) 麻黄(三分,去节) 贝母 人参 甘草(炙,各二分)上锉,加生姜,水煎服。一方加杏仁无贝母。麦味地黄汤熟地(四钱) 山萸肉(二钱) 山药(二钱) 泽泻 茯苓 丹皮(各一钱五分) 麦冬(二钱)...
...病证名。又称气晕。见《证治汇补·气郁眩晕》:“七情所感,脏气不平,郁而生涎,结而为饮,随气上逆,令人眩晕。”证见头目昏眩,精神抑郁,心悸怔忡,时时面部发热,眉棱骨痛,嘈杂恶心,脉沉等。治宜解郁化痰,安神定志,用十四友丸、茯神汤、化痰玉壶丸...
...病证名。属于阴黄。见《证治汇补·黄病章》。指因寒湿郁滞,脾阳虚弱,胆液外渗引起之黄疸。患者身目发黄呈暗晦色,神疲畏寒,食欲不振,脘腹胀闷,大便不实,小便短少,脉沉濡或濡缓,舌淡苔腻。宜温中化湿,方选茵陈术附汤、茵陈四逆汤、理中汤加味方。...
...清代医家。字雪渔。安徽歙县人。生活于18-19世纪间。父宏绩,精喉科。少攻举子业,后承家学,潜心研究各科,均有心得,尤精喉症,治效甚着。着有《伤寒金匮经方简易歌括》、《医汇简切》、《医学正义》、《痘治正名类参》、《思虑医草》、《喉菌发明》...
...病证名。指感受燥热火邪而致的痢疾。又称燥火痢。《症因脉治》卷四:“燥热痢之症,内热烦躁,口燥舌干,腹痛频并,脓血稠粘,枯涸难下,肛门热痛,小便全无,夜卧不宁。”临床表现为燥伤气分、血分和气血两伤之别。《痢证汇参》卷二:“燥火伤气则白,燥火...
...麻疹一科.古无专书.惟于痘症后略见之.痘重而麻轻也.近数十年.麻多剧症.较重于痘.于是有心济世者.各着书以传之.然犹少刊本.往往私相传抄.矜为秘方.其实瑕瑜不掩.醇驳杂出.甚至有以蜈蚣全虫五虎散治麻疹.夸为神方.笔之于书.而互相传授者.是...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