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虚热骨蒸五心烦,盗汗乏力悸失眠,头晕眼花腰酸痛,气短咽干痰少粘。颧红无苔脉细数,育阴潜阳治可愈。 8、寒热错杂(上热下寒):上热下寒错杂证,胸中烦热咳痰粘。口舌生疮咽肿痛,腹痛便溏紧相连 。 9、上寒下热:上寒胃脘拘急痛,呕吐清水哕逆急...
...附睾炎秘方 附睾炎是发生于附睾的非特异性感染性疾病,好发于青壮年,偶见于儿童或老年患者;也是阴囊内最常见的炎性疾病。临床常见附睾肿痛,并向腹股沟及下腹部放射。 本病属中医的“子痈”、“睾九偏坠”等证范畴,其病变以湿热蕴结,寒痰凝结,...
...本病治疗大法是温阳散寒,活血化瘀。根据临床证候不同,阳虚者应温补脾肾,脾肾阳气恢复则寒邪不易入侵;寒甚者宜散寒通阳,寒邪驱散则阳气通达;血瘀者宜行气活血,气行血行则瘀滞可散。治疗中可采取多种途径给药,内服、外敷兼施。复温疗法在所必用。 ...
...,麸炒枳壳1.8克,莪术2.4克,赤芍2.4克,三棱2.4克,芫花2.4克。【功能主治】破瘀活血,调经止痛。主气滞血瘀。【用法用量】水煎,临卧服。【摘录】《叶氏女科证治》卷一▼ 相关方剂 ▲ 返回目录 《郑氏家传女科万金方》卷五:红花当归汤...
...套证,只可采用西医之检查手段以补充中医望、闻、问、切之不足。如子宫内膜异位症从瘀论治即是其例。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肿块是由血液离经瘀积于盆腔局部而成,根据中医瘀血形成的机理,将本症分为寒凝瘀阻、气虚血瘀、气滞血瘀、积瘀化热等不同类型。在...
...气滞血瘀、湿热、寒湿等类型。气滞血瘀型是最常见的类型。表现为下腹胀痛,经前或经期加重,月经量多,或经行不畅,经色暗,有血块,经前乳房胀痛,烦躁易怒等。湿热型在岭南地区的夏季较为常见,表现为下腹隐痛或灼热感,腰酸,或有低热,疲乏,白带增多,色黄而...
...或饱餐后发生。疼痛多为压榨性、窒息性或闷胀性。有时伴有濒死的恐惧感觉,可放射至肩、上肢、颈或背,以左肩或左上肢由前臂内侧直达小指与无名指较多见,每次发作历时1~5分钟。 祖国医学认为本证属本虚标实之证,多由于心气不足,寒邪凝滞经脉,或七情...
...中药处方(一) 【辨证】气滞血瘀。 【治法】行气活血。 【方名】二香饮。 【组成】广木香3克,当归3克,香附3克,川芎3克,青皮3.6克,牡丹皮3.6克,枳壳3.6克,生地3.6克,蓬莪术3.6克。 【用法】加生姜8片,水煎,空腹服。 【...
...顺接所致。极脉、脱脉为脉率较快的异常脉象,常为阴气虚脱的征兆。综述病窦之脉象,概括其病机为阳虚阴虚、气血虚损,气滞血瘀。病窦患者的脉象以迟、结为多见,临床表现以气短、胸闷、疲乏无力、畏寒肢冷、眩晕黑蒙为主症,舌质多为淡紫舌。综合舌脉证,其...
...感冒余证指感冒外邪已去大半,主证已除,但其余邪、次证均未消除,这时若不及时调治,可能会使余证转化为坏证。对于感冒余证,应以病因辨证为宜,临证随机用药,常可收到邪尽病除之效。 风寒余证恶寒发热、头痛身痛已除,但仍见畏风,鼻塞,流涕,咳嗽,苔...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