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学心诚,遂将左氏珍藏其师张绍祖(传为张仲景后裔)所授之第十二稿《伤寒杂病论》十六卷之首册示黄,1935年又与黄竹斋共事于南京中央国医馆。1937年返桂林,以《伤寒杂病论》正本传其子,1956年由其子献出。另辑有《脉纬》、《难经原本》等。...
...《产育保庆集方》,余收产论二十一篇,议论精确,无所不究。盖国医博极方书,所得之妙,惜乎有其说而无其方。郭君稽中为时良医,尤长于治产,故其切脉、用药屡取奇功。一日愿以所收家方,附于诸论之末,遂编为一集,真济众之异书也。古人谓∶为人子而不学医...
...话说保姆、永莲二人,起身向孙德告辞,要入金轮山去寻访大师。孙德急忙拦阻道:“慢来,慢来!陷了一个,再送去两个,天下哪有如此的情理?况且那位被陷的师父,我等实在限于实力,无法可以救得,故只好付之天命;如今二位既到舍下,还想送入虎回去,在下...
...用药分量之轻重,鄙意当视其病以为准,初不能执定某药必重用,某药必轻用,即古方流传,其分量固已酌定,仍必赖用之者增损其间,乃合病机,不独药品之宜加减也。所谓君臣佐使,即别之于分量,故同一方也,有见此证则以此药为君,见他证复以他药为君者,...
...干姜的炮制品,炮制上也有相似之处,然而在炮制程度、效果、价格及临床应用上却有根本区别,可以说二者名不同,物也异,效更殊,故在经营、使用中应严格区别药用。摘自《时珍国医国药》文/林金瑞,陈党培 ...
...研究医学50余年,博览诸子百家之作,于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著成《医说》十卷,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史传记,享誉医坛,堪称“新安第一代名医世家”。 相传张氏后裔传至明代为嘉靖年间满田张守仁“张一帖”内科,又经明、清两个朝代至张根桂传承衣钵...
...话说妙善大师正和那白象说话,不料那时毛人已发现她脱逃了,跟踪寻来,后面喧声大作:妙善大师听得,道声:“不好!白象呀,那边夜叉又追来了,如何是好?你端的有心相救时,便请早些领我出险。” 那白象闻言,便略不迟疑地伸过三尺来长的大鼻,“嗖”地...
...近日有幸读到《季羡林传》一书,先生那文人雅士的淡泊朴实和宽厚、深情重义的仁者风范,使我的心灵好似接受了一次清凉的灌顶。 生命达观大智慧 已逾94岁高龄的季老,依然身轻体健,思维活跃,吐字清楚。在谈及养生秘诀时,他总是这样回答:“养生无术是...
...,并和反对用中药的中华民国医药学会创始人、时任北洋政府教育总长的汤尔和拍案争论,争论中曾用汤的话回敬汤“名为科学家,实则顽固派”。汤汪之争载于1925年之《晨报》和《民国医学杂志》第三期。1929年余云响以“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之障碍案”等向...
...现代医学家(1914-1984年)。字鸿滨,四川江津县人。幼习四书五经,有较坚实经学基础,后就读江津国医专修馆,于文史训诂,均有长进。后于1936年赴上海入中国医学院,并问业于沪上名家陆渊雷等人。抗战时返乡悬壶。并创办《华西医药杂志》。...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