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类成分,因而也就很难做到”精、细、小”的新剂型。正如张伯礼教授所说,基础研究和创新能力薄弱,成为制约中药现代化的关键问题。 l.3资源的整合不完善。主要表现在科研院所、高校资源与企业联系不紧密。科研院所、大学拥有大量的知识储备,其科研态度...
...咖啡因活性物质研究的方法,从方法学上为中药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阿诺德是研究咖啡代谢方面的权威专家,多年来一直参与或主持过有关营养、代谢、药代动力学、生长发育以及放射防护等方面的研究与教学活动,并作为专家参与过世界卫生组织和美国FDA的工作。 ...
...控制的重要内容。西药片剂、胶囊剂早已将溶出度测定作为常规的质控方法,《美国药典》(USP)21版中检查溶出度的品种有370种,23版增加到458种;《中国药典》(CP)1985版仅有7种,2000版增加到183种。对中药溶出度的研究也日益...
...中药复方有效部分提取新工艺(大孔树脂吸附新工艺)目 录 一、新工艺研究和推广的迫切性 二、新工艺概况 三、新工艺的科学依据 四、新工艺流程和主要技术参数 五、新工艺的特殊材料--吸附剂 六、新工艺的设备 七、新工艺与传统工艺比较 八、...
...10年前,现任职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黄熙教授在第四军医大学攻读博士后,大胆提出了中药“复方药动学新假说”,令当时的中医药界轰动一时,他也因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多项奖励;10年后,黄熙和他的研究小组又将这一理论推进了一步...
...“‘共抗慢性阻塞性肺病’——中国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现状研究报告媒体见面会”近日在上海举行。该研究是国内首个关注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生活质量和疾病负担的大型研究。本次研究发现,国内慢阻肺患者呈现低龄化现象,最低患者年龄仅为37岁。 据专家...
...细辛为例,《中药大辞典》及现在通行的中药学教材均载:内服煎汤量为即1~3g。而仲景书载方的用量是3~18g,当然这是汉代的度量衡。但原书方剂中细辛与其它药味的比例可以清楚地说明,如麻黄附子细辛汤中细辛、麻黄为2:2(即均用2两,下类同);当归...
...细辛为例,《中药大辞典》及现在通行的中药学教材均载:内服煎汤量为即1~3g。而仲景书载方的用量是3~18g,当然这是汉代的度量衡。但原书方剂中细辛与其它药味的比例可以清楚地说明,如麻黄附子细辛汤中细辛、麻黄为2:2(即均用2两,下类同);当归...
...放到中医药学理论体系中进行研究,使之成为新中药,此为获得现代科学化中药的一条途径,且可为捷径。 1.科学背景的改变,要求中药实现现代科学化 中医药学已有约两千年的历史,其理论体系形成和完善的时代,却主要以宏观认识客观事物的科学知识为背景,故...
...选择。目前提取工艺研究中常用以下项目作评价指标。 1 化学方法 化学方法是用提取物中的成分含量多少评价提取效果,此法量化程度高,表述清楚,也易于操作,且耗资较少。但复方提取物或单味提取的有效部位选什么成分才能代表其质量呢?药品提取物的质量即...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