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病原因 卵巢性索间质肿瘤的发病原因尚不清楚。研究发现在细胞分子水平上发现了染色体数目和结构的异常;在分子水平上发现了某些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作用。 (二)发病机制 1.纤维瘤 (1)大体检查:肿瘤多为单侧,双侧占4%~10%。圆形、...
...一、胶原的提取动脉血管壁胶原提取的基本方法是,首先除去凝血等其他杂质,由于胶原为杆状三螺旋结构,能耐受胃蛋白酶的作用,但是两端球蛋白结构能被胃蛋白酶水解。胶原纤维内分子间的共价交联是由分子末端赖氨酸或羟赖氨酸形成,用胃蛋白酶切断末端交联...
...本病早期较隐匿,可仅表现为小分子蛋白尿,蛋白质相对分子量一般小于4万Da,其中主要成分为β2-微球蛋白,视黄醇结合蛋白,α1-微球蛋白和溶菌酶等小管标志蛋白。24h尿蛋白量儿童大多在1g以下,成人为0.5~2.0g。至成人期可出现肾石症,...
...二)发病机制 通过家族的连锁基因定位显性遗传,可以从病人尿中羟脯氨酸排泄量增多来证明,本病为弹力纤维缺损,亦即胶原代谢异常,结缔组织纤维是机体组织结构中 很重要的成分,因此,当它发生异常时,便会影响全身的脏器(中胚层组织),尤以骨骼和心血管...
... B. Segal博士及其同事收集了从1997年2月到1998年5月间35例病人的132份血标本和心脏组织标本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凝血酶原片断1,2(PF-1,2)和P选择素(循环中参与凝血的物质)的水平越高,排异的发生率越高。该研究在...
...近年来,学者们对病变组织中的沉积物进行了细致的化学分析与研究,发现所有淀粉样沉积物中85%~95%为纤维成分,该纤维成分即为淀粉样物质的前体蛋白,可溶于水和低离子强度的缓冲液,分子量介于4000~25000Da。迄今已鉴定出20余种淀粉样...
...多糖是一类由醛糖或酮糖通过糖苷键连接而成的天然高分子多聚物,是中药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多糖生物学功能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反复的复杂辨证认识过程,多糖是所有生命有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物体内不仅是作为能量资源和构成材料,而且存在于一切细胞膜结构中,...
...结构,有时可构成肿瘤的主体成分。包括:黏液瘤样、乳头状、巨囊性、肝样和原始内胚层结构。乳头状结构的结缔组织轴心常有明显的玻璃样变,肿瘤广泛坏死时血管周围残留的瘤组织亦可形成乳头样结构。肝样结构是实性结构的一种亚型,又被称作肝样卵黄囊瘤;诊断...
...识别不同细胞的受体,这些受体也可以和机体产生的物质和摄入体内的药物发生反应,选择性地允许这些物质或药物进入或离开细胞。受体反应常常改变和控制细胞的功能。细胞膜内有两种主要成分:细胞浆和细胞核。细胞浆中含有一些消耗和转换能量的结构,以及执行细胞...
...EB病毒为本病的病原,电镜下EB病毒的形态结构与疱疹病毒组的其他病毒相似,但抗原性不同。EB病毒为DNA病毒,完整的病毒颗粒由类核、膜壳、壳微粒、包膜所组成。类核含有病毒DNA;膜壳是20面体立体对称外形由管状蛋白亚单位组成;包膜从宿主...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