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记者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获悉,该院与解放军303医院通过二十年联合攻关协作,共同完成的“益髓生血颗粒治疗β-地中海贫血与调控珠蛋白mRNA表达分子机制研究”,通过了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组织的专家鉴定。鉴定委员会专家...
...男,1946年出生,主任医师,教授。1970年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原北京中医学院)中医系,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东方医院、东直门医院)院长,博士研究生导师。兼中国性学会中医性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临床...
...人出版了《苗族医药学》,陆科闵出版了《苗族药物集》,包骏等人出版了《贵州苗族医药研究与开发》,湖南雷安平出版了《苗族生存哲学》等有关苗医著作。另外,有关苗族医药专题著述,如《苗医疗法》被收载于《中国传统疗法》著作中,部分苗药被收入《中国民族...
...入药,历史上极少见,并不用于止血,近代始有地黄炭加强止血作用之说,且用量增多。此外,还探讨了厚朴、黄芪、当归、知母等的炮制沿革。六、中药制剂研究(一)中药新剂型研究口服安瓿剂是以中药汤剂为基础,已生产有祛痰灵、生脉饮、四逆汤、双宝素、蜂王浆...
...癌痛治疗应及早、规范、阶梯进行----访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副主任黄宇光教授2005年06月21日2005年6月6日~9日,由国际麻醉研究学会、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期刊中心等单位联合举办的“第一届北京协和国际麻醉与镇痛学术峰会”在北京召开...
...,探讨了将系统生物学中的代谢组学方法“导入”中医“证本质”、“藏象”和复方中药多层次、多靶点治疗的协同性以及“方-证”对应性的整体性研究领域,以此探索了循证中医学研究的新方法与新途径。 ——编者按 代谢组学之父、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
...中国医药报黑龙江讯 我国学者首次对经典方剂六味地黄丸的药效物质基础及复方配伍机理进行了深刻揭示,分离和鉴定了口服六味地黄丸后11血中成分,确定了些成分在体内吸收、分布和消除状况。最近,由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王喜军教授领衔完成的该项科研为核心...
...制剂的发展,新剂型的增多,以及质量检测控制手段的提高,中成药生产已走向现代化。 为了统一制定药品标准,卫生部及早成立了药典编纂委员会,后改为中国药典委员会,于1953年、1963年、1977年、1985年、1990年和1995年先后出版发行了...
...,我国中药出口8.5亿美元。在国内市场,植物药剂消耗量占全部药物的50—60%。在西方市场,据中国工程院院士、临床药理学家、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所长桑国卫教授介绍,超过50%的美国人和欧洲人、70%的加拿大人以及90%的德国人口中都曾有过...
...主打产品多是原料药。至于成药,石药有关负责人介绍,去向基本上是“亚、非、拉”。一位业内人士这样总结石家庄的医药行业:原料药多,制剂少;西药多,中药少;处方药多,非处方药少;小企业多,大企业少;大路品种多,小路品种少。 在2008年中国药学会...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