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藏器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唐代医学家。四明(今浙江宁波)人。尝任京兆府三原县尉,对本草学甚感兴趣,但有感于《本经》、《唐本草》等之漏误,遂另撰《本草拾遗》。原书早佚,李时珍赞其“博极群书,精赅物类,订绳缪误,搜罗幽隐,自本草以来,一人而已”,然所记载之人肉入药,亦...

http://qihuangzhishu.com/167/393.htm

王学权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清代医学家(1728-1810年)。字秉衡,晚号“水北老人”。徙居浙江盐官,后又迁至杭州。以医名,颇有个人独到见解,其思想对其曾孙王孟英后来于温病学之创见颇有影响。其时适值西学东渐,王氏亦受其影响。所著《医学随笔》一书,系后来由其子王国祥...

http://qihuangzhishu.com/194/1205.htm

吴复珪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宋代医学家。里居欠详。精于医道。于淳化年间(990-994年)任太宗御医。后于开宝六年(973年)奉敕与刘翰、翟煦、张素、马志等人共同编修《开宝新详定本草》。至太平兴国七年(982),又参与编修《太平圣惠方》,其中即收有部分其所集之医方。...

http://qihuangzhishu.com/194/1230.htm

韦慈藏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唐代医学家。名讯,以字行,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初为道士,精于医术,于武则天时任侍御医(684-704年),后于中宗景龙间(707-709年)任光禄卿,主管宫廷饮食,与当时名医李虔纵、张文仲齐名。晚年告老辞归,为乡里所重,人尊之为“药王”...

http://qihuangzhishu.com/194/1561.htm

徐彬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清代医学家。字忠可。秀水(今浙江嘉兴)人。师从李士材、喻嘉言,尊《伤寒论》、《金匮要略》为医中之“六经”,编撰有《伤寒方论》一卷(一作《伤寒一百十三方发明》,1667年),以析仲景立方深义。其余尚有《金匮要略论注》二十五卷(1671年)、...

http://qihuangzhishu.com/195/404.htm

张三锡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明代医学家。字叔承,号嗣泉,原为盱江(今属江西),后居南京。世医出身,行医三十年。博采群书,着成《医学六要》,其中包括《四诊法》、《经络考》、《病机部》、《治法汇》、《本草选》、《运气略》。影响甚大,名医王肯堂称赞之,并称张为“医圣”。...

http://qihuangzhishu.com/196/1466.htm

朱纯嘏(1634-1718年)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清代医学家。字玉堂,江西新建县人,少习举子业,后攻医术,对痘疹之证研读尤深。于古人之胎毒说做了发展,认为系时令之气入于命门,后盛痘气或疹气而成痘或疹,二者有别,曾为宫庭种痘,有效防止天花蔓延,后曾赴内蒙地区种痘,亦颇有成果。所著《痘疹定论...

http://qihuangzhishu.com/196/24.htm

庄一夔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清代医学家。字在田,武进(今属江苏)人。尝官至荆州吏目,医理深遂,尤精于儿科。他不同意一般以小儿无补法的见解,多用温补兼消散以治疗痘症,又认为慢惊风也属虚寒;宜用温补。唯有急惊风可用清凉,反对一味用清凉药物。所著有《福幼编》、《遂生编》各...

http://qihuangzhishu.com/196/456.htm

中药的产地_【本草纲目在线阅读】

...古代医学家经过长期的使用、观察和比较,各地所产的药材质量优劣不一样。并逐渐形成“道地药材”的概念。“道”曾是古代的行政区域,“地”指地域或地区。 著名的道地药材有四川的黄连、川芎、附子,江苏的薄荷、苍术,广东的砂仁,东北的人参、细辛、...

http://wenxue360.com/bcgm/archives/2786.html

中药的产地_中药_《本草纲目》完整版_本草纲目在线阅读

...中药的产地古代医学家经过长期的使用、观察和比较,各地所产的药材质量优劣不一样。并逐渐形成“道地药材”的概念。“道”曾是古代的行政区域,“地”指地域或地区。著名的道地药材有四川的黄连、川芎、附子,江苏的薄荷、苍术,广东的砂仁,东北的人参、...

http://zhongyibaodian.com/BCGM/zhongyaodechandi.html

共找到3,049个结果,正在显示第30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