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伤寒论.自成无己、韩和、庞安时以来.注释论辨.代不乏人.厥后吾吴周君禹载.汇为三注.学人益有所钻仰尚已.金匮有国朝徐彬论注.虽云明显.要未若宋赵以德之明且详也.乃周禹载又为之补其未备.畅其欲言.名曰补注.合衍义而成书.为金匮玉函经二注....
...夫流注者,为刺法之深源,作针术之大要,是故流者行也;注者住也。盖流者要知经脉之行流也;注者谓十二经脉各至本时,皆有虚实邪正之气,注于所括之穴也。夫得时谓之开,失时谓之合。夫开者针之必除其病,合者刺之难愈其疾,可不明此二者乎?况经气内干五脏...
...子午流注者,谓刚柔相配,阴阳相合,气血循环,时穴开阖也。何以子午言之?曰:『子时一刻,乃一阳之生;至午时一刻,乃一阴之生,故以子午分之而得乎中也。』流者,往也。注者,住也。天干有十,经有十二:甲胆、乙肝、丙小肠、丁心、戊胃、己脾、庚大肠、...
...诊合参,六曰外感内伤,七曰治法准则,八曰运气要略。虽分门类。仍将各篇原题标出,以备考证。如关两门要义者,两门俱收,注于一门,可随时查阅。一 是经由黄帝问、岐伯述者,十居六七。其文义多古奥难解,间有脱讹,历来注家,纷纷聚讼,鲜有至当不易之论。...
...人聚虫蛇杂类,以器皿盛之,令相啖食,余一存者,即名为蛊,能变化。或随饮食入腹,食人五脏。小儿有中者,病状与大人、老子无异,则心腹刺痛,懊闷。急者即死,缓者涉历岁月,渐深羸困,食心脏尽,痢血,心脏烂乃至死。死又注易蛊人,故为蛊注也。...
...汉、张仲景医理最精.以伤寒一门.为病中最要.既为伤寒论以明治法.复为金匮玉函经以为治杂症之矩 .岐伯、秦越人后一人而已.后之注者.以宋赵君以德衍义为最精.国朝周扬后又为之补注于本书.益加融贯仲景之书.如四子六经.而两君之注.则高密之训诂....
...半硫丸 赤石脂散 丁香豆蔻散 豆附丸 豆附圆 固肠散 诃黎勒丸 诃黎勒圆 厚朴七枣汤 加减胃风汤 姜合丸 姜合圆 加味五苓散 加味治中汤 理中汤 露珠丸 木香散 七枣汤 人参煮散 三神圆 胃风汤 小理中汤 方剂主治:泄泻注下 赤石脂散 ...
...伤寒著作。十六卷。清·周扬俊撰于1667年。周氏于《伤寒论》注家中,钦佩方有执和喻嘉言,遂以方氏《伤寒论条辨》、喻氏《尚论篇》两个注本为基础,加上他个人的见解,逐条予以注释,因名“三注”。从对《伤寒论》的注释和对仲景学术思想研究阐发的贡献...
...伤寒著作。十六卷。清·周扬俊撰于1667年。周氏于《伤寒论》注家中,钦佩方有执和喻嘉言,遂以方氏《伤寒论条辨》、喻氏《尚论篇》两个注本为基础,加上他个人的见解,逐条予以注释,因名“三注”。从对《伤寒论》的注释和对仲景学术思想研究阐发的贡献...
...金匮著作。十卷。清·陈念祖撰。刊于1803年。本书的体例和编法特点,与《伤寒论浅注》略同。作者选集前人《金匮要略》注本中的精采注文,结合个人见解予以阐发,以求辨明要旨,书中删去林忆整理本(共25篇)的最后三篇,并于第22篇(妇人杂病脉症)...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