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火 扶阳之源_医案心得_【中医宝典】

...四性,温与热,就是火的特性,就是火在药物中的特点。而利用药物的寒热温凉,来对抗人体内的寒热温凉,内经称之为“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中医的五行学说,以及五脏理论的相火、龙雷之火、命门之火等等,无不以火的内涵来说明问题,凡此种种均是借鉴自然...

http://zhongyibaodian.com/yianxinde/76923.html

五官分应五脏_望诊遵经_中医诊治书籍_【岐黄之术】

...既知面貌分五脏.当知五官分五脏.何则.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征为五声.淫生六疾.故周礼疾医.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以五气五声五色 其死生.两之以九窍之变.参之以九脏之动.是以内经望法.以五色分五行.以五官分五脏.于是乎诊于面.则...

http://qihuangzhishu.com/736/9.htm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_中医理论_【中医宝典】

...和朱震亨(丹溪),后世合称为“金元四大家 ”。 刘完素在系统研究内经运气学说和病机学说的基础上,形成了以“主火论”为特点的学术思想,倡“六气皆火化”和“五志过极皆为热甚”之说,认为百病多因于火,治疗疾病以寒凉为主,后世称之为“寒凉派”...

http://zhongyibaodian.com/zhongyililun/a10987.html

脏象学说_中国医学通史_中医杂集书籍_【岐黄之术】

...肾主耳,脾主舌,肺主鼻,胆主口。”说明战国时期对五脏与驱体组织器官关系的认识尚处于多说并存阶段。由于内经本身的理论比较系统,故逐渐统一起来。内经还提出了脏腑相关的理论。它认为五脏六腑虽各有功能,但总体上却是相互关联着的,其一是认为...

http://qihuangzhishu.com/1029/58.htm

内科杂病_中国医学通史_中医杂集书籍_【岐黄之术】

...内科杂病的著述十分丰富,成为这一时期内科杂病学术繁荣的重要特点之一。重要著述有:薛己内科摘要,是中国医学史上最早以“内科”命名的医学专著;孙一奎赤水玄珠、楼英医学纲目,强调辨证论治理论的运用;虞传医学正传,本丹溪之说而有所发挥...

http://qihuangzhishu.com/1029/253.htm

五脏别论篇_疡医大全_中医医论书籍_【岐黄之术】

...此明气口之脉,独为五脏主。气口者,右手之寸口脉,即手太阴经肺经太渊穴也。灵枢名曰脉口,皆以脉气必会于此也。名之曰寸口,以此部即太渊穴,去鱼际仅一寸也。其左手寸部,则内经诸篇皆谓之人迎耳。脉之动静,气之盛衰,人之生死,虽见气口,而实本...

http://qihuangzhishu.com/344/17.htm

五味原文-出自黄帝内经灵柩经_医学古籍_【文学360】

...五味 1五味:黄帝曰:愿闻谷气有五味,其入五藏,分别奈何?伯高曰:胃者,五藏六府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藏六府,皆禀气于胃。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咸,先走肾。谷气津液已行...

http://wenxue360.com/archives/2917.html

五脏_医学纲目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KT 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五脏生成篇)□〔〕黄帝曰∶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何也?少俞曰∶酸入于胃,其气涩以收,上之两焦,不能出入...

http://qihuangzhishu.com/335/7.htm

黄帝内经摘录_【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恬惔虚无,真气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以顺,各其欲,皆得所愿。故...

http://wenxue360.com/huangdineijing/archives/189.html

素问之“足”字考_【中医宝典】

...认为王冰之注不谬,临床角度,将“足生大丁”与糖尿病足联系起来,亦不无道理,相信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和对内经研究的深入,很多有争议的问题都会渐渐澄清,内经作为传统医学的经典之作将会更好地指导教学和临床。 参考文献 1 李怀之.“...

http://zhongyibaodian.com/zs/61693.html

共找到893,887个结果,正在显示第30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