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马妹,余之亲戚也。于1975年5月15日自乡下来沪。其长女出生才四月,船中感受风寒,抵沪则发热、咳嗽、泄泻作矣。乃在附近市某医院儿科就诊,热退咳减而泻不止。诊治数次迁延一月,日仍大便五、六次,稀薄而夹有奶块。一日,遇余于戚家,余见此状...
...关于散脉之形态,《脉经》曰:“散脉大而散。”后世医家多宗叔和之说,不过文字更为详尽,终未出其范围。如有谓浮大而散不收者,有谓漫无根蒂者,更有描述如杨柳飘絮,踪迹散漫者。然散脉之体状究竟如何?于指下如何体认?何谓“涣散不收”?何谓“漫无根蒂...
...《黄帝内经》为中医理论之最高经典,其论病机及四时外邪为病,却遗燥气燥邪一端。金代刘完素于《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病机十九条”后,增补“诺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一条,俾病机十九条之内容充实、完备。而明·喻嘉言,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某局办公室曹主任内人黄氏,年方四旬而体弱多病。于1963年曾患右侧胸膜炎,历时数月方痊。继病肠结核,至今前疾未愈,后病又起。1970年初得十二指肠球溃,穿孔出血,经手术治疗始安,至1971年开春后,咳嗽不止,服药打针两月未已。左胸时痛,...
...《内经》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肺为橐钥,司人呼吸。秉质清虚,不容纤物。因而无论内外之邪,皆能影响肺脏正常功能而致咳嗽。凡外邪袭人所致之咳,先宜速散其邪,治之尚易。而内伤久咳,往往诸药鲜效,殊费医家踌躇。盖人身五脏六腑,阴阳...
...例一 饮邪咳嗽老年木工朱某,工作认真踏实,平昔作务辛劳,加之年高体弱,渐觉疲惫乏力。然仍一心为公,不暇休息。1974年4月初,天气乍暖还寒,不慎感受寒邪,啬啬恶寒,微微发热,并见咳嗽吐痰。投疏表宣肺止咳化痰之方,表解而咳嗽不已。连更数方...
...消化道溃疡(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中医学中归属“胃脘痛”症。与慢性胃炎虽同属胃腑疾患,而病机、脉证均有差异。本病最主要之症状为胃脘(上腹部)疼痛,古籍常云:“胃脘当心而痛”其疼痛部位多在胃脘之近中心,正在心脏偏右之内下方,故古代医家亦常...
...肝病无论急慢性肝炎抑或肝肿大,恒见右胁痞胀疼痛一症。推其机理,总以湿热阻滞于肝经、肝郁气滞或由气及血,血行不畅而致瘀结肝络等,最为临床所习见。急性期间投以疏肝清热、化湿和中之剂,肝功能恢复则肝痛亦渐消失。慢性及迁延性肝区疼痛常多持续缠绵。...
...例一 职员薛某,年近四旬。1972年3月间患泄泻。一日三、四次,便下稀溏,腹鸣之声隔衣可闻。且不可进食荤腥,稍涉油腻,则便泄次数立增。某医院断为慢性肠炎,服药未效。余见其面色苍白带青,脉象弦细。初以为脾虚,予健脾之剂数帖亦未好转。后改由他...
...治病首重识证,此为历代医家一致共识,如《临证指南》曰:“医道在乎识证、立法、用方,此为三大关键”,“然三者之中,识证尤为紧要”。而识征之关键在于辨证,何谓辨证?所谓证,即是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反映疾病某阶段本质之一种概念。辨证是在全面搜集四...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