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聚方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医方著作。一卷。日本·吉益为则撰。刊于1762年。本书选录伤寒论金匮要略二书中的方剂220余方,依类偏次。并集原书各篇中应用每方的辨证立法列于该方之后。后附作者的考证及扼要的按语。现有皇汉医药丛书本。...

http://qihuangzhishu.com/196/2728.htm

伤寒九十论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伤寒著作。一卷。宋·许叔微撰于1132年。本书记载许氏经治医案90例,并以内经难经伤寒论等医籍结合作者个人的见解加以剖析,论述精要。作者于此书中提出“十剂”的方剂理论,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现存几种清刻本及中国医学大成本等...

http://qihuangzhishu.com/193/2150.htm

伤寒九十论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伤寒著作。一卷。宋·许叔微撰于1132年。本书记载许氏经治医案90例,并以内经难经伤寒论等医籍结合作者个人的见解加以剖析,论述精要。作者于此书中提出“十剂”的方剂理论,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现存几种清刻本及中国医学大成本等...

http://qihuangzhishu.com/196/2454.htm

冷温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病名。①又名春温伤寒、客寒包火。见重订通俗伤寒论第八章。即指张仲景伤寒论所云“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的病证。②温热病伏邪兼寒者。其证初起一二日必有头痛、发热、身痛、恶寒诸表证,又有烦躁、口苦、口臭之内热证。若治寒遗热...

http://qihuangzhishu.com/191/1298.htm

与病机并重的条文_思考中医_中医医论书籍_【岐黄之术】

...伤寒论的397条条文中,长者逾百字,短者不过十来字,可见张仲景造论重的是它的实义,而这个格式他并不拘泥。就是在这样一种“不拘一格”的行文里,仍然可以找到12条格局上非常相似的条文。这就是以“之为”为句式的提纲条文,以及以“欲解时”为...

http://qihuangzhishu.com/145/106.htm

伤寒论十方读法五条_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便能得到整个成功的基础。一难经曰:伤寒有五,一曰中风,二曰伤寒,三曰温病,四曰湿温,五曰热病。伤寒有五的伤寒二字,乃外感的统称。二曰伤寒的伤寒二字,才是伤寒麻黄汤证的伤寒。仲圣伤寒论三字的意义,乃外感论意的义。此点要记明白。...

http://zhongyibaodian.com/yuanyundongdeguzhongyixue/1101-11-20.html

陆渊雷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整理委员,并创刊中医新生命及“遥从”(即函授)部。1949年后,又历任上海市卫生局中医顾问、中医学会主任委员等。陆氏在学术上参汇中西两种医学,为近代中西医汇通学派之代表人物之一,以中西汇通之观点研究伤寒论金匮要略,所著有...

http://qihuangzhishu.com/191/575.htm

面垢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证名。面部如蒙尘垢,洗之不去。见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因感受暑邪或胃热熏蒸所致。秘传证治要诀·伤暑:“伤暑以自汗、背寒、面垢。”治用香薷饮、六和汤。景岳全书·暑证:“暑有八证:脉虚、自汗、身热、背寒、面垢、烦渴、手足微冷、...

http://qihuangzhishu.com/191/1789.htm

曹颖甫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1866-1938年)近代医家。名家达,字尹孚,号鹏南。江苏江阴人。幼举孝廉,治学严谨,诗文书画俱佳,曾就学于南菁书院,有“诗文大家”之誉。治学之余攻读医学,于伤寒论金匮要略诸书颇有研究。1927年悬壶于上海,任上海同仁辅堂诊...

http://qihuangzhishu.com/167/63.htm

王叔和与脉经_名家名著_【中医宝典】

...王叔和,名熙,晋朝高平人。著名的针灸学医家和脉学医家,其著作有脉经伤寒论等。 【生平】 王叔和,名熙,晋朝高平(今山西高平县)人,一说今山东省邹县人。据针灸甲乙经序称王叔和是“近代太医令”,表明王叔和与皇庸谧生活年代相当靠近...

http://zhongyibaodian.com/zhenjiu-2/a15076.html

共找到466,418个结果,正在显示第30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