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唐著名医家,王冰_【中医宝典】

...影响至深,把道家有些唯心观、消极无为观等也渗入到注释中,但这些都是次要,瑕不掩玉,而最重要是他较完整地保存了祖国医学第一部经典,并为其做了全面注释,补充了七篇大论,使运气学说得以流传,同时在病机治则、五味归经、脏腑形态诸方面都有所...

http://zhongyibaodian.com/zs/25675.html

王士雄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沉疴,医名遂大振。后于咸丰中徙居上海。根据《内经》、《伤寒》等有关典籍,他深研有关温病理论,又深研其前代及同时代有关温病各家学说,包括叶桂、薛雪。其著作甚丰,重要者有《温热经纬》、《霍乱论》等。其《温热经纬》是温病学派中重要著作,经纬意指...

http://qihuangzhishu.com/194/1618.htm

中医长寿学说及养生要领_【中医宝典】

...一、长寿学说 中医学养生保健是中华民族发明创造,对于如何通过养生达到长寿目标时,自古以来各家各派说法很多,可称此为长寿学说,主要有四类: 1.“养身莫善于习动”主运动说  早在《周易·干·象传》即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运行健...

http://zhongyibaodian.com/zs/36299.html

气功文化先秦著作_气功文化_【中医宝典】

...》等篇与气功有关。书中的精气学说,对气功养生有一定影响。 黄帝内经 中医经典著作。为黄帝撰。全书分《灵枢》与《素问》两大部分,各八十一篇。以问答形式阐述中国医学基本理论。其学术思想,基本上是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对于生命运动以及...

http://zhongyibaodian.com/qigong/a13352.html

治则_《中医基础理论》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一、治则概念(一)治则含义治则是治疗疾病时所必须遵循法则,又称“治之大则”。治则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下,根据四诊(望、闻、问、切)所获得客观资料,在对疾病进行全面地分析、综合与判断基础上,而制订出来对临床立法、处方、...

http://qihuangzhishu.com/44/141.htm

《“一是之学说”》原文-出自《热风》_【鲁迅全集】

...“一是之学说” 我从《学灯》上看见驳吴宓君《新文化运动之反应》〔2〕这一篇文章之后,才去寻《中华新报》〔3〕来看他原文。 那是一篇浩浩洋洋长文,该有一万多字罢,——而且还有作者吴宓君照相。记者又在论前介绍说,“泾阳吴宓君美国哈佛大学...

http://wenxue360.com/luxun/archives/25.html

五行学说说明人体病理变化_中医理论_【中医宝典】

...大便清薄、倦怠无力等“心脾两虚”症状。 运用五行学说说明脏腑问病理变化和它们之问相互影响。如:1、金寒水玲。金属肺,水属肾。两者在生理上相互资生,在病理上相互影响。从水液代谢方面谈,肾上连于肺,肺为水之上源,只有肺气不断肃降,才能...

http://zhongyibaodian.com/zhongyililun/a10934.html

亚健康中医证治研究_【中医宝典】

...目前,中医对于亚健康辨治主要为三方面,一是从基本病机分为劳伤气血津液、阴阳、脏腑,劳伤寒热与生痰生火;二是从体质学说入手分为肝气郁滞、心脾两虚、瘀血内阻、脾虚湿盛、肝肾阴虚,或是概括为正虚、邪实、脏腑气血阴阳失和、痰饮瘀血;三是以五脏...

http://zhongyibaodian.com/zs/21475.html

金元四大医家之元代名医朱丹溪_【中医宝典】

...不足”论点,强调保护阴气得要性,确立“滋阴降火”治则,为倡导滋阴学说,打下牢固基础。其他各篇,侧重论述滋阴降火和气、血、痰、郁观点,内容十分丰富,每篇中又多以治验相对照。 朱丹溪医学成就,主要是“相火论”、“阳有余阴不足论”,并在...

http://zhongyibaodian.com/zs/61899.html

五行学说是《内经》辨证思维核心思想_中医辩证_【中医宝典】

...,即反侮;若木气不足出现己所胜(木克土)轻而侮,木虚反侮,即肝虚而脾土反侮,如临床上脾胃壅滞而犯肝,造成脂肪肝,或饮食不节而造成肝硬化等。 五行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五行学说作为哲学概念,它包括范围很广,渗透到中医学各方面中去,首先反映内外...

http://zhongyibaodian.com/bianzheng/a11476.html

共找到847,966个结果,正在显示第29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