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与中医学发展的相关性探讨_【中医宝典】

...多种学科的渊薮。中医学是自然科学的一部分,与《易经亦必然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内经中的重要基础理论,如阴阳学说,藏气学说,气化学说,即递嬗于《易经。与《易经一样,中医学也可看作是中国古代文化积淀而仍然生机勃勃的活化石,因此中医学在文化...

http://zhongyibaodian.com/zs/60468.html

内经气质理论_《中医疾病预测_中医诊治书籍_【岐黄之术】

...易狂、暴死。少阳之人,实阴而虚阳,中气不足,病不起。临床上有一定参考价值。在病因方面,《内经气质理论强调气质在病因中的意义。认为疾病的发生与人体气质有很大的关系,包括心理和生理方面的个体差异,认为发病除与体质的强弱密切相关外,与心理精神...

http://qihuangzhishu.com/128/45.htm

《针灸甲乙经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医经著作。原名《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简称《甲乙经。皇甫谧撰于259年左右。共十卷,后改编为十二卷,一百二十八篇。本书是将《素问、《针经(即《灵枢古名)和《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书分类合编而成。因此它较之《黄帝内经的理论体系更为...

http://qihuangzhishu.com/196/1327.htm

《针灸甲乙经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医经著作。原名《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简称《甲乙经。皇甫谧撰于259年左右。共十卷,后改编为十二卷,一百二十八篇。本书是将《素问、《针经(即《灵枢古名)和《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书分类合编而成。因此它较之《黄帝内经的理论体系更为...

http://qihuangzhishu.com/196/1805.htm

素问简介_【黄帝内经】

...之书,即《本纪所谓咨于岐伯而作《内经是也。 此书出于岐伯者多,玫《本纪不及诸臣耳。”主要阐述解剖学、生理学及治疗方法等。《素问原为九卷,八十一篇。与《灵枢八十一篇合称《黄帝内经,共十八卷。其中刺法论第七十二与本病论第七十三在新...

http://wenxue360.com/huangdineijing/archives/199.html

虞抟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明代医学家(1438-1517年)。字天民,号恒德老人,浙江义乌人。世医出身,抟幼习儒,文学功底好。后母病而习家学,精研《内经、《难经、《伤寒论诸古典之学及历代重要医家著作,对朱丹溪倍加推崇。医术高明,治验甚多,遂名噪一时。抟亦善...

http://qihuangzhishu.com/195/1851.htm

王冰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唐代医学家(710-805年)。履贯欠详,号启玄子,或作启元子。自幼喜好经方及养生,亦仰慕医道。于宝应年间(762-763年)任太仆令,人称“王太仆”。好研《黄帝内经,尤以对《素问更有深研,以当时所见之《素问篇帙不全,没有完本;所得...

http://qihuangzhishu.com/194/1689.htm

黄帝内经的传说_【黄帝内经】

...十八卷的《黄帝内经,从远古时代一直到今,而三十七卷的《黄帝外经,则可能永远失传了。但是,关于它的民间传说,还是相当丰富和十分有趣的了。 相传黄帝时期出现了三位名医,除了雷公和岐伯两人外,名气最大的是俞跗(fù)。他的医道非常高明。...

http://wenxue360.com/huangdineijing/archives/173.html

膏滋方理论考源_膏药常识_【中医宝典】

...文章和著作把膏滋方的源头追溯到《黄帝内经和《五十二病方,但所举《五十二病方中的肪膏、脂膏、久膏、彘膏、豹膏、蛇膏和《黄帝内经中的豕膏、马膏等名称中的“膏”,是油脂的概念,这类膏剂主要外敷涂抹于体表(故“膏”作动词用又有涂敷的意思),...

http://zhongyibaodian.com/gaoyao/a13028.html

序_《形色外诊简摩_中医医论书籍_【岐黄之术】

...、《千金方、《翼方所述扁鹊、华佗诸法,亦皆明切适用。自是以后,立说者不过约撮大概,诠释古义,且不能全。是编也,《内经三诊之文全在,《难经以下,择其切要,能补《内经未备者收之。至于伤寒、温病之舌法,陶节庵、叶天士两家为最着,以其所言...

http://qihuangzhishu.com/745/2.htm

共找到490,439个结果,正在显示第29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