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虚寒.则见脉浮.而正属太阳麻黄证也.均自脉沉发热.以其无头疼.故名少阴病.当无热.今反寒邪在表.但皮肤郁闭而为热.如在里.则外必无热.故用麻黄细辛以发表间之热.附子以温少阴之经.假使寒邪惟在里.当见吐利厥逆等症.而正属少阴四逆汤证也.以此...
...不虚寒.则见脉浮.而正属太阳麻黄证也.均自脉沉发热.以其无头疼.故名少阴病.当无热.今反寒邪在表.但皮肤郁闭而为热.如在里.则外必无热.故用麻黄细辛以发表间之热.附子以温少阴之经.假使寒邪惟在里.当见吐利厥逆等症.而正属少阴四逆汤证也.以此...
...芍药 细辛 干姜 甘草(炙) 桂枝 五味子 半夏主表邪不解.心下有水气. 青龙象肝木之两岐.主两伤之疾.麻黄汤散寒.桂枝汤散风.若表不解而心下有水气.为表里两伤.须小青龙祛表里之邪.麻黄辛温.为发散之君.桂枝辛热.甘草甘平.为发散之臣....
...牛膝细辛酒——原名“牛膝浸酒” [药物组成] 牛膝一两 秦艽一两 天门冬(去心)一两 薏苡仁二两 独活一两 细辛半两 附子(炮裂,去皮脐)一两 五加皮一两 桂心一两 丹参一两 杜仲(去粗皮)一两 酸枣仁一两 仙灵脾一两 晚蚕沙(微炒)二两...
...麻黄附子细辛汤 三味附子汤 附子 茯苓 人参 白术 白芍麻黄附子甘草汤 三味吴茱萸汤 吴萸 人参 生姜 大枣白通汤 葱白 干姜 附子白通加人尿猪胆汁汤 于白通汤内加人尿猪胆汁真武汤 茯苓 白术 芍药 生姜 附子通脉四逆汤 附子 甘草 干姜...
...细辛为例,《中药大辞典》及现在通行的中药学教材均载:内服煎汤量为即1~3g。而仲景书载方的用量是3~18g,当然这是汉代的度量衡。但原书方剂中细辛与其它药味的比例可以清楚地说明,如麻黄附子细辛汤中细辛、麻黄为2:2(即均用2两,下类同);当归...
...细辛为例,《中药大辞典》及现在通行的中药学教材均载:内服煎汤量为即1~3g。而仲景书载方的用量是3~18g,当然这是汉代的度量衡。但原书方剂中细辛与其它药味的比例可以清楚地说明,如麻黄附子细辛汤中细辛、麻黄为2:2(即均用2两,下类同);当归...
...麻黄附子甘草汤〖88〗142麻黄连轺赤小豆汤〖84〗139麻黄升麻汤〖104〗165麻黄汤〖18〗43(44,95,114,121)麻黄细辛附子汤〖87〗142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25〗61麻子仁丸〖82〗100蜜煎导方〖78〗99牡蛎...
...四肢缓纵不仁者,附子汤。寒湿痹痛,薏苡仁汤。蠲痹汤治寒痹。当归(一钱半) 芍药(一钱半) 黄 (一钱半) 羌活(一钱半) 甘草(一钱) 片子姜黄(一钱半)姜、枣煎服。附子汤治寒痹。生附子(四钱) 白芍药(二钱) 肉桂(二钱) 白茯苓(二钱)...
...根据历代医家经验,有人提出附子应用要坚持十禁三问。 十禁:1.面赤不用;2.舌质红、苔黄不用;3.谵语烦躁不用;4.尿少色赤不用;5.脉数有力不用;这5种临床表现为阳热实证,绝对不能用附子。但临证要与假热证区别,如面红如妆,语言重复而低微...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