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六经病之一。证候描述详见《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该书载述“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从证候分析,属于六经病阴阳胜复、寒热错杂(多为上热下寒)的证情。《伤寒指掌》指出:“此皆厥阴自...
...伤寒著作。《中医汇通医书五种》之一。七卷。清·唐宗海撰。唐氏比较推崇陈念祖《伤寒论浅注》,但又认为“此书注解,尚有缺误”。遂在陈书的基础上予以补缺正误,前六卷为六经证治原文,于每经篇首补总论一篇以明大旨。卷七为其所补,包括有识方药离合论、...
...伤寒著作。《中医汇通医书五种》之一。七卷。清·唐宗海撰。唐氏比较推崇陈念祖《伤寒论浅注》,但又认为“此书注解,尚有缺误”。遂在陈书的基础上予以补缺正误,前六卷为六经证治原文,于每经篇首补总论一篇以明大旨。卷七为其所补,包括有识方药离合论、...
...证名。手足有寒冷感觉。出《素问·通评虚实论》。多因脾胃虚寒所致。《伤寒论大全·厥分寒热辨》:“人之手足乃胃土之末,凡脾胃有热,手足必热,脾胃有寒,手足必冷,理之常也。”...
...病证名。即桂枝汤证。《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证象阳旦。”成元己注:“阳旦,桂枝汤别名也。”《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治》:“阳旦证续在耳,可与阳旦汤。”旁注:“即桂枝汤。”...
...病证名。①泛指发热在于皮、肌之间。见《素问·六元正纪大论》。②指半表半里之少阳发热(腠理在皮之内、肌肉之外,属少阳)《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
...①指体察斟酌病情。《伤寒论·辨霍乱病脉证并治》:“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②指调养。《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弦数者,风发也,以饮食消息止之。”...
...①病证名。泛指内脏或阴经所发生的病症,反映病变在里。②辨伤寒热病用语。即病者无发热而出现恶寒,为病发于阴。见《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大河网讯 9月20日,中国·南阳第七届张仲景医药科技文化节在医圣张仲景故里隆重开幕。为全面推动“医、教、研、产、文”五位一体的张仲景医药创新工程顺利实施,第二届“张仲景奖学金助学金”的颁奖仪式暨张仲景经方研究应用专家论坛也同期进行。...
...综合性医书。清·高士宗撰述。1699年由高氏弟子据其讲稿记录整理而成。全书共43篇,阐述病因、病理、诊治要则、用药及辨药大略。作者学验俱中,其理论宗法《内经》、《难经》与《伤寒论》又兼采诸家之长。善于辨别疑似之证,力究疾病原委,治病反对...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