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砚录_温病正宗_中医书籍_【岐黄之术】

...属不通,至于疫证,更不可温热同治,当从吴又可、余师愚两家为正鹄。而温之为毒为疟,乃温之节目矣。概而论之,宜乎愈辨愈不清矣。(二)其次条云∶凡温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嘻!岂其未读内经耶!伏气为,自而发,惟冬春风温、夏、秋燥,皆...

http://qihuangzhishu.com/723/26.htm

中医七大流派_中医文化中医发展_【中医宝典】

...伤寒学派:创立于东汉之际。汉代医家张仲景将理论方药熔于一炉,著伤寒杂,奠定了中医学辨证论治基础,专门探讨伤寒杂诊疗规律。其书被奉为经典,其人被尊为医圣。从晋唐至宋元明清,研究者如云,历代不衰,各展所长,形成了时间最长,医家...

http://zhongyibaodian.com/wenhua/b35384.html

中医学理论体系组成_中医基础理论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以明经道,贵贱贫富,各异品理,问年少长,勇怯之理,审于分部,知本始,八正九候,诊必副矣”(素问·疏五过)。人体局部整体是辩证统一,人体任一相对独立部分,都寓藏着整个机体生命信息。所以人体某一局部病理变化,往往蕴涵着全身...

http://zhongyibaodian.com/jichulilun/44-1-2.html

阴阳形气易难_类经_中医经论书籍_【岐黄之术】

...人所不知也,故当详审阴阳,则刺得其方矣。)得病所始,刺之有理,谨度端,时相应,合于五脏六腑,合于筋骨皮肤。(得病所始者,谓知其或始于阴,或始于阳,故刺之有理也。谨度端者,谓察其风因木化,热因火化,湿因土化,燥因金化,寒因水化,故...

http://qihuangzhishu.com/481/296.htm

脉学总结_中国医学通史_中医杂集书籍_【岐黄之术】

...临床应用方面加以系统总结。脉经脏腑定位,历代除大小肠、三焦脉位略有歧议,一直沿用至今,成为中医脉学诊断学重要组成部分之一。5、总结脉象临床意义对不同脉象临床意义,脉经也作了大量论述:一是对脉象主进行原则概括,如谓:“迟则为...

http://qihuangzhishu.com/1029/124.htm

唐汉钧_益气清瘿汤_中医名医大全_【中医宝典】

...中医外科学会主任委员。唐汉钧学术上崇尚“治病必求其本”,“治必本诸内”学术思想,主张治、治相结合,辨证相结合,重视调整阴阳、脏腑、气血、经络平衡,擅长治疗中医外科诸疾,诸如疮疡、窦瘘、乳腺病、瘿瘤、岩肿、脱疽、皮肤、...

http://zhongyibaodian.com/mingyi/tanghanjun/555-2-1.html

内经天牖五部临床应用_医案心得_【中医宝典】

...□ 张吉 北京中医药大学 “天牖五部”出于灵枢·寒热,这篇文章主要论述发热性疾病、某些急重症针灸治疗,如文章开始论述“皮寒热”、“肌寒热”、“骨寒热”等各种发热性疾病及治疗;再次介绍颈部五个腧穴,以治疗暴瘖、暴聋、暴挛、癫痫等...

http://zhongyibaodian.com/yianxinde/71192.html

内经金匮水肿腹胀症因各别治法不同_症因脉治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肿胀之原,内经金匮辨别分悉。但其中节目,隐而未彰。前代诸贤,皆未发明,后人不察,往往以虚肿之法,施之实胀之人,实胀之法,施之虚肿之症。不知肿胀二,皆有虚实。肿浮于在经络,表也;胀满于中,在肠胃,里也。赖许学士分明四肢肿...

http://zhongyibaodian.com/zhengyinmaizhi/646-9-5.html

五脏内伤应见证_读医随笔_中医书籍_【岐黄之术】

...凡表邪之伤于外者,只以邪气所伤之部位之,不必动脏气也;即令久,脏气亦为扰累,要总以邪气所伤之部为主,在何部,即证见何部,无难察识也。惟脏气内伤,隐于,证见于,各有定象,察之不真,每易混淆。何者?五脏应之候,每多相似,难于...

http://qihuangzhishu.com/683/80.htm

夏翔_中医名医大全_【中医宝典】

...内科学自我保健医学中医古籍选读现代中医药应用研究大全(内科)等10余部学术著作。鉴于他工作业绩及成就,1997年获国务院特殊贡献专家荣誉证书及政府津帖。 名医:夏翔更多内容... 学术观点:“脾肾为本 气血为治 益气活血...

http://zhongyibaodian.com/mingyi/xiaxiang/index.html

共找到1,116,409个结果,正在显示第29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