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两臂之间忽然生疮而变成痈疽者,亦阴痈也。虽较头面、对口、肩背上少轻,然治不得法,亦能杀人。故须辩阴阳之治,大约痛者阳症,痈者阴症,不难于治也。如阳症用三星汤,一、二剂便可立消。若阴症,三星汤又不可用,必须大补气血,而佐之消痰化毒之剂,...
...痛,尺脉紧而无力者,托之。肿硬痛甚者,隔蒜灸之,更以解毒。不作脓而痛者,解毒为主。不作脓者,托里为主。不溃,或溃而不敛者,托里为主。一男子臀痈,肿硬作痛,尺脉浮紧,按之无力。以内托羌活汤,一剂痛止。以金银花散四剂,脓溃而愈。一男子臀痈,肿...
...【方歌】脾痈湿热瘀血凝,章门穴肿兼隐疼,腹胀嗌干小水短,利下湿瘀补收功。【注】此证始发章门穴,必隐疼微肿。由过食生冷,兼湿热,或瘀血郁滞脾经而成。令人腹胀,咽嗌干燥,小水短涩,初宜大黄汤、赤豆薏苡仁汤,二方合而用之,以攻滞郁。二便通利,...
...肺痈主 满。肺藏气而外主息。其脉支别者。从肺系横出腋下。故喘而两 满。此言肺痈所见症。肝痈主小便。肝主惊。肝脉循股入毛中。环阴器抵少腹。直上贯肝膈。布胁肋。故两满。两 满。卧则惊。不得小便。此言肝痈所见证。肾痈主少腹满。此言肾痈所见证。...
...病名。发于少腹天枢穴部位多因大肠痈疽相连结之化脓性感染。见《圣济总录》卷一百二十八,该书认为:“天枢隐隐而痛者,大肠疽也;上肉微起者,大肠痈也。”其证多由饮食不节,过食生冷,湿热凝结大肠而成。初起发热恶寒,自汗腹痛,继则天枢穴处微肿痛,手...
...奎光曰∶牙痈,一名牙蜞风。初起一小块,生于牙龈肉上,或上或下,或内或外,其状高肿红 ,寒热疼痛者是也。牙痈,牙龈红肿,但口能开合;若牙咬则牙关紧闭,口不能开,以此为辨。如牙痈肿痛,龈肉突出,先用金丹碧丹(方载咽喉门。)吹入牙龈,外用黄熟香...
...王肯堂曰∶颈痈属手少阳三焦经郁火,积愤惊惶所致。初觉即隔蒜灸;若溃后不敛,烦躁胀满,小便如淋,呕吐者死。(《准绳》)《灵枢》云∶发于颈者,名曰夭疽。其痈大而赤黑,不急治,则热气下入渊腋,前伤任脉,内熏肝肺;熏肝肺,十余日而死矣。颈痈(图)...
...夫妇人乳痈者,由乳肿结聚,皮薄以泽,是成痈也。足阳明之经脉则血涩不通,其血又归之,气积不散,故结聚成痈。《千金》云∶年四十以下治之多愈,年五十以上宜速治之即瘥。若不治者,多死中年。又怀胎发乳痈肿及体结痈,此必无害也。盖怀胎之痈,病起于阳明...
...中药处方(一) 【方名】乳痈方剂一。 【组成】红藤60克 薄公英30克 败酱30克 大青叶10克 水蛭6克 地鳖虫10克 炒蒲黄10克。 【用法】水煎待温,分次服。 【治法】清湿排毒,通瘀活络。 【主治】湿毒蕴结上焦,乳络瘀阴肿痛,发红,...
...目录 《杨景海方》肝痈疡 ▼ 相关方剂 ▲ 返回目录《杨景海方》:肝痈疡【处方】生地15克,丹皮10克,黄芩10克,赤芍10克,柴胡6克,泽泻10克,青蒿10克,连翘10克,川楝子10克,姜半夏6克,车前子20克,双花15克,生栀子10克...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