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的本质是郁热_医案心得_【中医宝典】

...□ 李士懋 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 温病的本质是郁热。所谓郁热,乃热邪郁伏于里,不得透达而解。除温病后期真阴耗损者外,卫气营血各个阶段,只要有邪热存在,其本质概属郁热。 温病初起的卫分阶段,其本质已属郁热。“温邪上受,首先犯肺”。温邪自口鼻...

http://zhongyibaodian.com/yianxinde/68966.html

评温病学之门径――评《温病正宗》_【中医宝典】

...关键词:《传染病,用药十分猛烈。而一般温病用药则相对缓和,所以有实践意义。 总之,他的观点在温病学派中有一定代表性,也是研究温病学说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此外,书中辑摘各家之说,分门别类,加以评述,并汇列各种温病名目,采集各家治法,以定去取...

http://zhongyibaodian.com/zs/61618.html

阴虚夹痰喘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病证名。阴血虚耗,痰气阻碍气道所致的气喘。见《丹溪心法·喘》。多因血虚阳无所依附而上奔,痰阻肺失清肃而气不下降所致。证见气从脐下直冲清道,痰喘不平。治疗宜分别缓急。急则治标,宜玄霜雪梨膏;缓则治本,宜滋阴清化膏。亦可用天门冬、桑皮、贝母、...

http://qihuangzhishu.com/195/2275.htm

论伏气发温与暴感风温病源不同治法各异_《温病正宗》_中医医论书籍_【岐黄之术】

...冬时伏邪,郁伏至春夏,阳气内动,化热外达,此伏气所发之温病也。《内经》云∶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又云∶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为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难经》云∶伤寒有五,有温病,有热病。《伤寒论》云∶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http://qihuangzhishu.com/723/49.htm

辨景岳混瘟温为伤寒之误_《温病正宗》_中医医论书籍_【岐黄之术】

...景岳曰∶近或有以温病热病谓非真伤寒者,在未达其义耳。又曰∶瘟疫本即伤寒,无非外邪之病,但染时气而病,无少长率相似者,是即瘟疫之谓。《内经》以温暑病有类伤寒,故曰伤寒之类。既明言伤寒之类,不竟言伤寒。何不竟言伤寒,而曰病温、病热?景岳于经义...

http://qihuangzhishu.com/723/38.htm

【中医学堂】近代名医治温病_【中医宝典】

...#e#   近代名医治疗温病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他们思路清晰,方药精炼,使之临证,每起沉疴。若将这些宝贵经验用于非典的治疗,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今采撷数位不同地域、不同特点的医家经验,阐述于后,供同道参考。 张锡纯(1860~1933年)...

http://zhongyibaodian.com/zs/60857.html

痰喘门_《幼科推拿秘书》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小儿痰喘.痰或作喘.彼不知吐.须用法取之.若不取吐.痰老难治.肺虚喘声短.实则喘声长.虚补实泄.法用分阴阳.运八卦.运五经.掐四横纹.干离重推.补脾土.小便赤.清天河.退六腑.飞金走气.嘴唇红.按弦走搓摩.揉脐及肩井.曲池.气喘.合阴阳....

http://zhongyibaodian.com/youketuinamishu/872-7-27.html

的详细解释_新华字典""字的意思_汉语字典的解释

...《说文》 执之,以进。——《仪礼·聘礼》。注:“犹两也。” 巾之。——《仪礼·士昏礼》。注:“六豆共巾也。” 诸弣。——《仪礼·乡射礼》。注:“并矢于弣。” 不可。——《孟子·告子上》 丞相枢密使。——宋· 文天祥《<指南录> ...

http://hanwen360.com/x/517C.html

新感温病_时病_内科术语解释_【中医宝典】

...新感温病指四时中感受外邪,随感随发的温病。 【新感温病】 指四时中感受外邪,随感随发的温病。初起为表寒症的,发热较轻、恶寒、头痛、体痛较重,舌质淡、舌苔薄白,口中和,不渴,脉浮紧或浮缓,以后就化热入里。初起为表热症的,发热较重,恶寒、头痛...

http://zhongyibaodian.com/shuyu/a16799.html

痰喘眼症_《眼科阐微》_中医五官书籍_【岐黄之术】

...胸膈痰喘有声,两目昏暗,宜用∶五仙汤(老年虚弱不用)细茶(一两五钱) 山楂 甘草 广陈皮(各五钱) 老姜(一钱)水二钟,煎八分,温服。片时即吐出痰涎,重则三、四碗,轻吐一、二碗。吐完以小米汤止之。五、七日后,痰火清,目自明矣。如痰不净,停...

http://qihuangzhishu.com/848/54.htm

共找到160,389个结果,正在显示第29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