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传导糟粕,通调为顺,溏泄则有阴伤之患,秘结则有阳亢之虞。昔人治便频无度,多以补脾为主,亦扶土生金之义也。有火则闭塞不通,须用攻下之品,釜底抽薪,诚妙法也。稍涉虚者,如景岳济川煎,亦可采用。凡目病在肺经者,治其大肠,以其表里相应,所谓上...
...毒火注于大肠,有下恶垢者,有利清水者,有倾肠直注者,有完谷不化者。此邪热不杀谷,非脾虚也,较之似痢者稍轻。考其症,身必大热,气必雄壮,小水必短,唇必焦紫,大渴喜冷,四肢时而厥逆,腹痛不已。此热注大肠,因其势而清利之,泄自止矣。...
...见于此也.今之医家.不知津液为何物.动手便用燥剂.杀人惨于刀刃矣.然而燥之一气.诸书从未辨明.即以素问之遗.亦言秋伤于虚.后代名医错出.并无一人改正其讹.所以疑误至今.用药鲜当也.惟法律始详辨之.盖言风主于春.寒主于冬.暑湿火兼主于夏.而燥...
...在出现肠麻痹前腹泻加重,可出现黏液血便。成人患者常急性起病,有脐周隐痛、腹鸣,偶有里急后重,表现为“痢疾样”。 依据大便培养大肠埃希杆菌阳性及血清型鉴定阳性尚不能确诊,必须同时有临床表现及流行病学支持才能诊断为本病。...
...燥剂为可去湿的方剂。 【燥剂】 燥可去湿,如桑白皮、赤小豆之类。例如水肿病,水湿停蓄于皮肤间,面目四肢都肿,脘腹胀满,气喘,小便不利,可用“五皮饮”(桑白皮、陈橘皮、生姜皮、大腹皮、茯苓皮)。“赤小豆桑白皮汤”(即以上二味)也可治水湿停蓄...
...、脾、肝、大肠五经。外宣风气,内涤狂烦,消痰醒酒,人知清火消痰,不知散风之妙。生食可清六腑之热,熟食可滋五脏之阴,虚火宜熟,实火宜生,梨汁润肠清痰止嗽。治痰嗽,宜加入姜汁蜜水。〔修治〕七月采,今北人每于树上包裹,过冬乃摘,亦妙。地榆炭〔害〕...
...风燥指风与燥两种邪气的相合,多感于秋燥时令。 【风燥】 指风与燥两种邪气的相合,多感于秋燥时令。临床表现为头痛、发热、恶寒无汗、鼻塞、唇燥、咽干、干咳、胸满、胁痛、皮肤干涩、舌苔白薄而干、脉浮涩等。...
...《脾胃论》导气除燥汤治饮食劳倦,而小便闭塞不通,乃血涩致气不通而窍涩也。滑石(炒黄) 茯苓(去皮,以上各二钱) 知母(细锉,酒洗) 泽泻(以上各三钱) 黄柏(去皮,四钱,酒洗)上 咀。每服半两,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稍热服,空心。如急,...
...秋季到来,气候由热转凉,空气中水分减少,人体会产生由于干燥引起的一系列生理变化,常称为“秋燥”。秋燥主要表现为口渴咽干、声哑干咳、皮肤干燥等。 祖国医学历来倡导以饮食调养来抵御“燥气”,有“燥则润之”的养生理论。实践证明,秋天多喝些滋阴...
...大肠俞,经穴名。出《脉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大肠之背俞穴,在腰部,当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布有第三腰神经的后支和第四腰动,静脉后支。主治腹痛,腹胀,肠鸣,泄痢,便秘,腰脊痛,及细菌性痢疾,肠梗阻,坐骨神经痛等。直刺1-1.5寸。艾...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