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的成就是《伤寒杂病论》的主要贡献之一。汉代是方剂学大发展的时期,《汉书·艺文志·方技略》记有经方11家,274卷,但魏晋以后已亡佚。东汉末年成书的《伤寒杂病论》,必然对秦汉以来医家遗方及同时各家的方剂进行了广泛择取。它以六经辨证和...
...203_29【登楼(一作王之涣诗)】朱斌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重楼。 卷203_30【感寓二首】梁德裕 彩云呈瑞质,五色发人寰。独作龙虎状,孤飞天地间。 隐隐临北极,峨峨象南山。恨在帝乡外,不逢枝叶攀。 幽涧生蕙若,幽渚老...
...《内经》肠鸣有五∶一曰脾虚。经云∶脾虚则腹满肠鸣,餐泄,食不化。取其经,太阴、阳明、少阴血者是也。二曰中气不足。经云∶中气不足,肠为之苦鸣。补足外踝下,留之五分,申脉穴也。三曰邪在大肠。经云∶肠中雷鸣,气上冲胸,邪在大肠。刺肓之原,巨虚、...
...在于子脏,令内虚。三十四、漏下五色俱下候漏下之病,由劳伤血气,冲任之脉虚损故也。冲脉、任脉为经脉之海,起于胞内;手太阳小肠之经也,手少阴心之经也,此二经之血,主上为乳汁,下为月水。冲任之脉虚损,不能约制其经血,故血非时而下,淋沥成漏也。五脏...
...443_15【题别遗爱草堂兼呈李十使君(李亦庐山人,常隐白鹿洞)】白居易 曾住炉峰下,书堂对药台。斩新萝径合,依旧竹窗开。 砌水亲开决,池荷手自栽。五年方暂至,一宿又须回。 纵未长归得,犹胜不到来。君家白鹿洞,闻道亦生苔。 卷443_16【...
...泄泻之证,水谷或化或不化,并无努责,惟觉困倦。若滞下则不然,或脓或血,或脓血相杂,或肠垢或无糟粕,或糟粕相杂。虽有痛不痛之异,然皆里急后重,逼迫恼人。洁古论曰∶脏腑泻利,其证多种,大抵从风湿热论之,是知寒少热多,寒则不能久也。故曰暴泄非阴...
...五积病之一,属脾之积(《难经·五十六难》)。右胃脘部位有肿块突起,形状像覆着的盘子一样,日久不癒,会使人发黄疸,营养不能吸收而使肌肉消瘦,四肢无力等。多因脾虚气郁,痞塞不通,积气留结所致。 ...
...黄芪三两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生姜六两(切) 大枣十二枚 (劈)干姜三两 半夏半升(洗)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再煎取三升,分温三服。太阴病,渴欲饮水,饮水即吐者,此为水在膈上,宜半夏茯苓汤。...
...。【按】此条为妇人杂病提纲,当冠篇首,以揭病情。在下来多之「来」字,当是「未」字。本条皆经水断绝之脉,若系来多,则与上文不合,与下文经候不匀亦不合。又本条内有「此皆带下」一句,当在「非有鬼神」之下,文义相属,是传写之□。【注】此条为妇人诸病...
...①泛指伤寒、温病以外的多种疾病(以内科病证为主)。②《灵枢经》篇名。主要论述因经气厥逆所引起病证,各种心痛及喉痹、疟疾、膝痛、呃逆、大小便不通等。因论述范围广、病种多,故称之杂病。...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