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疟一证,诸书鲜有言及,患者多至淹缠,轻则月余,重则数月,治不如法,或成虚劳,或变肿胀,即质实之人,亦累成疟母,为终身之患。且常疟有不入阴,胎疟每多入阴,常疟愈后少复,胎疟愈后多复。又究此病淹缠之故,想由经隧路径生疏,故邪不易出耳。续阅《...
...牛膝。此甘寒清暑之要剂,余谓以治瘅疟,亦至当不易之方也。仲淳治疟,每用此方,其言曰∶余年十七时,为疟所苦,诸方不效。因读《内经》夏伤于暑,秋必 疟,乃知疟。疾暑邪所致,遂从暑治,不旬日愈。后数以意消息,虽随症投药解散,必清暑益气,调理脾胃...
...《巢氏病源》大人、小儿山瘴疟候∶此病生于岭南,带山瘴之气。其状发寒热,休作有时。皆由挟溪源、岭湿毒瓦斯故也。其病重于伤暑之疟。《圣惠》治小儿热,瘴气为疟。犀角散方犀角(屑) 甘草(炙微赤,锉) 川大黄(锉碎,微炒) 知母(各半两) 鳖甲(...
...病名。又名湿疟、暑疟。《症因脉治》卷四:“湿热疟之因,《内经》云:因得秋气,汗出遇风,及得之以浴,水气舍于皮肤之内,与卫气并居。卫气者,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此气得阳而外出,得阴而内薄,内外相薄,则疟日作。”发作时兼见身重肢痛、呕逆胀痞等...
...《内经》曰:“夏伤于暑,秋为□(病去丙换皆)疟①”。又曰:“先寒后热者,名曰寒疟。先热后寒者,名曰温疟。但热不寒者,名曰瘅疟②”、丹溪曰:有暑疟、有风疟、有温疟、有痰疟、有食疟……邪在气分,则发之早;邪在血分,则发之晚。…又有缠绵不休,...
...《内经》论疟多以风寒暑湿为言。然风与暑,阳邪也。寒与湿,阴邪也。得病之由,多因夏伤于暑,汗大泄,腠理开发,因遇夏气 怆之水,寒邪先伏于皮肤,及遇秋令,而新凉束之,则表邪不能外越,于是乎阴欲入而阳拒之,阳欲出而阴遏之,阴阳相搏而病作矣。其证...
... 《中国伤科学》 《中风论》 《中草药有效成分的研究》 《质疑录》 《质问本草》 《治验回忆录》 《治痘图方》 《治疔汇要》 《治百病方》 《xx疟论疏》 xx疟 xx逆 XX疮 XX齿 XX鼻 xx(xīn欣)疡 XX(nì匿) XX(é...
...(《内经》名瘅疟仲景名温疟)【瘅疟之症】但热不寒,少气烦冤,手足热而欲吐呕,面赤口渴,虽热已而六脉沉数大者,《内经》名热伤阳明瘅疟之症。仲景发明《内经》阳明瘅疟,则曰身无寒,骨节疼痛,烦冤时呕,更其名曰温疟是也。【瘅疟之因】夏秋暑热之令,...
...列缺 后溪 少泽 前谷 主疟寒热。(又云∶列缺主疟热甚。) 阳谷 主疟,胁痛不得息。 大钟 主多寒少热。 太溪 主热多寒少。(《甲乙》云∶大溪主疟闷甚呕,热多寒少,欲闭户而处,寒厥足热。) 丘墟 主疟振寒。(《甲乙》云∶丘墟主腋下肿。) ...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